第536页

顺便说一句,古代的农村基层管理机构从秦朝开始到清朝变化都不太大,通常采取二级制,中间有些变化也就是名称换换,其结构、功能和运转方式基本趋同。

北宋前期仿唐制采用的是乡里制,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设耆老或乡长。王安石变法后把乡里制改了,十户为一保,设保长;五保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保正。

马保长就是扬子镇上四个大保长之一,主要由当地能力强或比较富的人来担任,负责协助当地官府收缴税赋、组织徭役兵役,还得处理教化、诉讼、治安等等一系列工作,比后世的村长权利大多了。

他家之所以能成村子里的首富,全仗着有一百多亩水田,但就算这样依旧过得不怎么富裕。

昨晚有鱼有肉真的只是个例,不用别人告诉,只要看看孩子盯着鱼肉时眼睛里迸发出来的火焰,洪涛就能感受到那份热忱,不是随便能吃上肉的人该有的。

和马保长家情况差不多的村子里还有七户,家里或多或少都有些田地,生活水平也就是混个温饱,没有啥余粮可言。

其他几十户人还要更穷一些,因为他们没有土地,全部租用的是这座大院子主人的土地,目前应该说是租用凉王王诜的土地。

赶上没灾没难的年景还能过下去,一旦有点变故,这些人很可能连地租都交不起,会不会成为流民,就得看地主的心肠了。

其实就算没有天灾,光是人祸他们也抗拒不住。比如说附近的河流发大水了,朝廷肯定会出钱修,但劳动力得由附近的百姓出,到时候不管给不给钱,上面派下来任务,各家就得出人去工地干活儿。

佃户们去了,也拿到了相应的工资,可是回来之后误了农忙,收成肯定受影响。这笔损失朝廷可不会补给你,因此交不上地租只能怪自己倒霉。

第659章 兴,百姓也苦

从北宋建国开始就有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户籍制度,这套制度把户口分成了主户和客户。主户又称税户、编户,专指城市里有房产、农村有田产、应该纳税服役的人口,只要承担了一文钱税也算主户。

主户里还分为坊廊(城郭)主户和乡村主户,相当于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乡村主户里又分成了五等,田产超过三倾的算第一等;一倾到三倾的算第二、第三等;不超过五十亩算四等;二十亩以下为五等。

一二三等乡村主户称为上户,算地主,四五等为下户,算自耕农。有些五等主户全家只有几亩地,不得不租用别人的土地耕种,就算半自耕农。

客户也分廊坊客户和乡村客户,乡村客户叫佃户、庄客、地客、浮客、旁户。他们没有田地,按照后世流行说法是不占有生产资料,靠租种地主的田地生活。

乡村客户不用向国家缴纳和土地有关税赋,只需按照租约把土地租金向地主缴纳清楚就够了,这片土地的税务由地主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