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页

河湟地区有一种特产至今也没利用上,那就是木材。高原上的原始森林比不上川藏地区粗大,但造内河船绰绰有余。

运输起来也不麻烦,就是时间可能会长一些。那不怕,反正这些木料不放半年以上是没法用的,在水里泡泡更好。

这会儿渭水里应该已经漂浮着不少圆木了,当神宗皇帝与自己交了底之后没几天,王十的邮政人员就把一封牛奶写成的密信传向了湟州。

信中的内容就是让促进社的留守人员去熙州购买大木放入渭水,再到秦州雇佣人手打捞巨木绑成木排直抵渭桥镇,然后由渭桥镇的人员接手押送到大名府。

第518章 女儿的名师

其实湟州比熙州的木材还多,可惜黄河中游流域都在西夏和辽国境内,有多少木头漂过去就得没多少,一想起这个事儿洪涛就有进宫踢大舅哥几脚的冲动。

你想给儿子留下一片稳固的江山,那也得总揽全局务实一点,这要是先把西夏拿下再慢慢图谋辽国,不见得就比直接北伐慢太多,还更保险。

“既然侯爷把前前后后都筹谋妥当了,那我等该做点什么?”这主意绝了,听得王浩直攥拳头,怎么啥事儿到了侯爷这里都和过家家一般容易呢。

“嘿嘿嘿,诸位,本官明白如何造船,也有现成的图纸,可是本官没人,没有会造船的人,时间上也不允许慢慢培养,所以各位还得帮一把。这个造船作坊就算几位合股的,本官只占一成份子,如何?”

说来说去洪涛还是手里没人,学造船可不像学炼铁那么容易,光是普通木匠出徒就得学个三五年的,造船的木匠又是另一路,北方很少。

想去找一个类似胡家、武家那样的船匠家族不是不可能,但不赶趟了。大舅哥还等着自己北伐呢,要是连货物运输问题都没法解决,三年时间真准备不好。

“……这……我们几家怎可赚侯爷的便宜,若是暂时不趁手王家还是能拿出些来的。”一听说各家能占九成份子,王浩不喜反忧。

在商场没这个规矩,谁的点子好谁就是占大头的,哪儿有出了半天主意结果分钱的时候反倒排在最后的道理。在他看来侯爷肯定是要筹建新工坊,摊子铺的太大钱有点紧,才不得不让出来一些股份。

这时必须顶上,患难时刻见真情,不管是不是真情,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强。商人除了利益之外也会讲人情,不过这个人情必须排在利益之后。

“不用王掌柜费心,我等都愿意为侯爷出资!”王浩此话一出其他几位立刻也明白了,赶紧表态。

对于这个造船厂他们心里并不是特别有谱儿,但对驸马那必须有信心,他说能挣钱自己亲爹反对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