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棉布就没这个优势了,谁也不会自己拿棉线编织衣服穿,必须织成布才有用。这么一来,纺线就成了限制织机产量的环节,太慢了。
北宋有一种大纺车,可以上几十个锭子加捻,由水力驱动,一昼夜能纺百十斤丝麻。不过这种纺车纺出来的线太细,用于丝绸和麻线这样的超长纤维可以,羊毛和棉花的纤维相对较短,再这么纺线就不成了,强度不够,很难用于织机。
黄怀安改造过的纺车上有四个加捻锭,虽然速度上没有大纺车快,但纺线的粗细可调。配上变速箱之后依旧能用水车驱动,这样就暂时解决了纺线环节的产能不足问题。不能说直接提高了四倍产量,但两三倍还是有的。
为啥说是暂时呢,因为事物总是在发展的,纺车升级了,很快就会有人去琢磨织机。只要有足够的利益驱使,织机早晚也会升级,然后黄氏纺车就又落后了,还得继续升级。人类的科技就是这么你进一步、我追一步交错着发展起来的。
“官人,属下偷偷试过了,此物确实犀利,一寸厚的松木板被穿了这么大个洞,渭桥镇的钢甲也防不住。就是距离太差,十五步外无法把控准头。”
作为科技带头人的王大头肯定不甘落后,他也提着一个皮袋子来献宝了,还是偷偷摸摸的,说话声极小。
袋子里是把一尺来长的前装手枪,模样像极了十六世纪欧洲的燧发枪。其实它就是燧发枪,之所以造成了这个样子,完全是洪涛手绘图纸的功劳,王大头忠实的把图纸上的一切还原了出来,丝毫不差。
还多了点东西,银饰。王大头这个毛病看来一辈子都改不了,不管做什么总要尽善尽美,哪怕只是个试验品,依旧要在枪身、枪柄镶嵌上精美的银饰,以体现他的手艺不俗。
“再长的枪管还是无法制造?”洪涛对这玩意连试试的兴趣都没有,它没什么实用性,在战场上连把手弩都不如。更没有成本优势,完全靠工匠手工打造,产量非常低。
“管子倒是能做出来,就是里面的三根膛线不好弄,入刀稍微有些偏差就会有深有浅。”一提起这个问题王大头那只残废的右手直哆嗦,他真想亲自上阵挽回名声上的损失。
“不急,慢慢来,细管有困难就先弄粗管,熟能生巧嘛。这玩意不能放在本官手里,回去之后即刻熔毁,半点风声都不能透露,否则你我都要面临杀身之祸。”
洪涛是真不急,即便王大头把带膛线的枪管造出来了,自己也拿不出合适的发射药和底火,还是个废物。
湟州工匠们的起点已经很高了,至少比当年的金河帝国高,他们欠缺的只是经验。这玩意急不得,还得让成功她妈上场慢慢磨练。
其实以他们的技术储备,制造前装滑膛枪绰绰有余,但洪涛不想这么干。有了钢板弩、攻城弩、箱车和霹雳弹、火油弹,新军已经可以从装备上碾压同时代的所有的军队,没必要再更换滑膛枪。那玩意并不比现在的武器先进多少,造价还那么高,没什么大用。
那能不能弄几门滑膛炮出来呢?技术上完全能,可实际情况不允许。新军不能再加强战力了,那样会让朝臣更恐惧,保不齐连皇帝都得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