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页

这位皇子年纪最大,话也最多,看到什么都喜欢刨根问底。到军中之后他终于过瘾了,这里不光允许问还鼓励问,很多人都能给出答案,只是内容不太一样。

“藩属内附的关系并不牢固,他们只是暂时选择了大宋,如果利益不合适也有可能选择回鹘、西夏或者别的什么人。一个群体与一个群体之间利益是放在首位的,最后才谈信义和情分。你们里面以后肯定有身居高位的,千万记住这句话,否则会在仕途上跌很大的跟头。”

“具体到这件事儿上,溪罗撒也不吃亏,他其实要黄头回鹘的山下草原没啥用,更乐意向南去统一其它吐蕃部落。所以这个结果回鹘、青塘和大宋三方都可以接受,接受的人越多效果就越好。管理一个国家、一方州县,只要掌握好这个原则,让最多的人可以接受,就是好的帝王、好的父母官,于国于民就不会太坏。”

这就是洪涛假借战事给三位皇子上的一堂政治课,回去之后孩子们会有各种讨论,还要在高年级孩子的监督下写总结,想不记住都不成。

洗脑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只是洪涛不知道能洗多久。二年时间稍微有点短,但总比没有强。神宗皇帝没事儿总愿意算计妹夫,这次真是看走了眼,儿子反倒被自己算计了。

王浩来得很快,估计王冠也和他说了瓜州和沙州的大致局面,更把洪涛的意思也转达了。以王浩的脑子,不会想不出来帅司大人要自己去肃州做什么,但他没有半点迟疑,这就已经说明了态度。

第455章 底线

但这两个人见面之后足足谈了一天才达成共识,主要分歧就在税收上面。王浩并不害怕代表甘凉路经略安抚使去和回鹘人谈判,但他要知道冒险能获得多少利益。而且这次不光满足于嘴上说说,必须落到实处。

洪涛给出的好处就是允许王家在甘州和未来的肃州新城里率先建立商号,并与即将正式投产的凉州毛纺厂建立两年供销关系,每年都会优先保证王家商号一定数量的毛纺品供应,但不会在税收问题上让一点步。

“叔父向来忌惮官商,假如本官也破坏规矩特别照顾王家的产业,那岂不是成了官商。本官只要应允了这个条件,以后甘凉路和湟州就会有无数官商存在。和本官比起来,他们的根基更加雄厚,叔父有把握能在这个无规则的市场里占到半分便宜吗?”

对于自己如此不讲情面的决定,洪涛是这么解释的。假如王浩执意不肯让步,那就让蒋大郎去瓜州和回鹘人谈判。

哪怕在商业利益上吃点亏,也必须保证没人能游离于规则之外,这就是底线。失去了这条线,洪涛觉得自己在这里忙活了三年什么都没改变,等于白干。

“说起官商,恐怕湟州城内就已经有了。大人不妨回去看看,瓜州之行包在王浩身上,大不了就算王家帮大人一个忙。”

王浩说得比较隐晦,但意思洪涛能听明白。湟州城里好像来了某些商户刺激到了王浩,他愿意以私人名义帮忙,但如果这边的规则建立不起来,他和王家以后就不打算在这里多投入了,仁至义尽,好合好散。

两日后,蒋二郎带着二百特种兵护送王浩踏上了西去之路,临行前洪涛递给王浩一张折起来的纸,让他路上再看。

“事分轻重缓急,规矩不可一日建立,途中需各方配合。今日不为乃本官思索不周,待叔父回来时必有一片新气象,亦或本官回开封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