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溪罗撒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命运,洪涛还是坚持自己的见解,拖字诀!先把有限的资源用来解决最紧迫的麻烦,争取利益最大化。何时把内忧外患都处理好了,何时再返回头来聊这些鸡肋。有能力就拿下来,没能力就保持原状。
“普天之下莫非……”每次和王诜讨论政事苏轼总会有深深的无力感,这位旧友不仅牙尖嘴利、刻薄无情,还一肚子道理。说得你咬着牙根儿的恨,但事后仔细琢磨琢磨吧,又不能说是错。
“哎,苏兄,咱俩最好约法三章,否则还得不欢而散。首先就是别老把这些口号挂在嘴边,它们除了能蛊惑愚民之外没半点作用,难道子瞻以为诜是愚人?其次,以后不管谈什么事儿最好对事儿不对人,有不同见解可以保留,但别总是和小孩子一样闹脾气。最后,我不是神仙,所做的任何改动也都是探索,千万别苛求件件完美,那样就没得聊了。”
洪涛不介意和古人聊一聊比较现代的思想,更不介意他们会有不同意见,但非常讨厌动不动就用口号代替道理。有理说理,瞎喊你娘个头啊!
“晋卿所言不差,但溪罗撒难免会变成董毡,亦或比董毡更甚,晋卿可有对策?”章惇比苏轼更理性也更直接,眼看这两位又要吵起来,干脆接过了话题。
“没有,人是世界上最不可控的东西,史书上也从来没有谁能保证别人五年、十年之内丝毫不变。王相就是例子,两年前我和他还是坚定的同盟,仅仅两年就快成死对头了,何解?”
具体的事儿洪涛都会给出结论,就算不准确也有大概,唯独对人不敢打包票。这可不是借口,而是真心话。
第416章 讨价还价
“……此事暂且略过,晋卿对训练新军之事可有良策?为兄算过,新军确实比禁军耗费更大,也如晋卿所言,新军更容易受朝廷控制且战力提升巨大。如能在西北诸军路增加几万新军,西夏之事岂不容易的多。”
对于人心的问题章惇确实也没有好办法,己之不欲勿施与人,既然自己都没辙,也就不拿出来为难别人了。换话题,其实这个问题才是他最关注的。
“来吧,尝尝湟州特产,水果罐头。”这时绿荷与王小丫端着托盘走了进来,上面摆着三个大碗,里面汤汤水水的泡着一些桃子。
“晋卿,为兄也要与你约法三章,第一就是不能顾左右而言他!”章惇很勉强的冲着王小丫笑了笑,对王诜这种说着说着正事儿就跑偏的毛病深恶痛绝。
“非也非也,小弟不是故意敷衍,此举正是要回答子厚的问题。罐头,用霜糖水泡各色水果肉食而已,但外裹之软铁皮却很难制造,即便有渭桥镇供应也只能勉强够湟州新军使用,无力扩充。刚才子厚也说过新军依赖后勤供给,殊不知此后勤非彼后勤,一旦有闪失新军就是一群农夫,非但无法歼敌,自保都难。不知子厚可有确保后勤之法?不再出现梁指挥使遇大雨逾期不抵、李忠半路拦截之事?如有,诜立刻上书官家把乌金行于大名府、淮南西路另建,不出两年可供十万新军所需。”
扩大新军规模,这件事儿洪涛早就算计清楚了,答案就是两个字,不可!
新军表面上看是武器占优,实际上是理念先行。没有一整套与古代完全不同的作战理念,新军的武器装备很可能变成敌人的缴获,反被其伤。另外还会让敌人加快适应新军的战术,不光适得其反,还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说到底打仗打的还是人,在冷兵器时代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大宋目前的军事素养和指挥系统效率,新军太多反而不是好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