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辽国的榷场比较多,且双方都有。辽国设立了五个,分别是涿州新城、朔州城南、振武军、永清。北宋这边比较大、比较固定的是四个,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称作河北四榷。另外还有很多临时性质的小榷场,时开时关。
之所以双方都互设榷场,主要和檀渊之盟有关。当年是辽国打胜了,所以设立榷场的主张是由他们提出来的硬性条件。可见游牧民族对中原的货物真是刚需,抢起来太费劲干脆交易吧。
沈括曾经介绍过,宋朝和西夏的边境贸易如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原因就是西夏可以拿来交换的货物种类太少。
一说起西夏,往往会有水草丰美的印象。没错,在兴庆府所在的区域,西有贺兰山为屏障,东有黄河水灌溉,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耕种,后世里称为塞上江南。
再往西还有凉州平原,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连接西域各国,且盛产马匹,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凉州精骑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
但不要被这些溢美之词迷惑,西夏有三分之二强的土地全是高原和荒漠,人口又不像中原农耕民族那样集中,生产力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完全靠国内物资并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除了马匹、橐驼、青盐、动物毛皮和一部分来自西域各国的舶来品之外,能拿得出手的交换物资并不多。
青盐北宋不缺,而且还是政府榷禁物资,不会大量进口。舶来品北宋也不缺,尽管丝绸之路被控制了,但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阿拉伯和东南亚海商贩运过来的舶来品数十倍于陆路贩运所得。
动物毛皮北宋确实需要,但它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是独家特产,吐蕃、辽国也都用这种货物与宋朝交易,西夏并不能独占。
找来找去,好像只有马匹和橐驼算是紧俏货,但西夏政府又不敢大量提供。在这个年代,战马必须是重要的军用物资,装备精良的宋朝禁军如果再有了足够的骑兵,那西夏在军事上的优势将顿时化为泡影。这一点不仅是西夏明白,辽国也有同样的顾虑。
第128章 一暗
榷场是由官方经营管理的,双方都在榷场里安排了正式官员。宋朝设提领、措置、提点、立管、押发等官职,西夏的官职借鉴于宋,除了多了个榷场使之外其余的差不多。
这些官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检查两国商人交换的货物,不允许未经批准的货物出关,很像是后世的海关部门。所以榷场能把花膏流通出去,但要想换取大量马匹、橐驼、牦牛角基本没希望。
于是洪涛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另一条路,那就是走私。既然青盐能走私,花膏应该也一样。从携带方便和重量上来讲,花膏的单位价值要远远高于青盐,越小、单价越高的货物就越适合走私。
走私这个词肯定是后世发明的,但这个概念应该早就有了。双方的边民才不管朝廷如何规定,只要有需求就会交换。那么长的边境线,即便在后世交通、通讯发达的条件下也不能完全封锁,在古代就更别想了。
如果不是边民、不熟悉边境人文地理,又不认识西夏部族,要想走私也真不太容易。边境地区本来人口数量就少,除了一些关塞要冲之外,很多地区都是没有居民的。再加上双方都在边境地区屯有重兵,稍不留意就会鸡飞蛋打、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