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5个人养一个兵,是不是太穷兵黩武了?必须算啊,在此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就算10个人养一个兵也是非常困难的,西夏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很简单,西夏的兵不用养,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当兵打仗区别不大。拿上武器就是士兵,放下武器拿起鞭子就是牧民,连适应期都省了。
而且西夏的士兵才真叫义务兵呢,他们去打仗的时候从马匹到装备都是自己准备,国家不管。死了活该也没有抚恤金,仗打输了各回各家也没工资,赢了就把战利品分分。抢的多就赚得多、抢的少就赚的少。
这就是游牧民族的优势,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时代,和天灾斗、和瘟疫斗、和病虫害斗,活下去着实不易。
相对于中原的农耕民族而言,他们每天都等于在打仗,对生死看的比较淡,狼性更浓郁,不抢不杀他们自己就活不下去。打仗不用动员,也不用讲大道理,只要许诺随便抢,抢的越多越光荣、杀的越狠越英雄就足够了。
所以不管在亚洲还是欧洲,北方游牧民族打起仗来总是占优的。南方的农耕民族只能在武器装备上玩命琢磨,以期能抵消掉对方的优势。但大部分时间也只能被动挨打,稍不留意就得大败。
西夏以族帐为最小单位,凡15岁到60岁的男丁都是征兵对象。每帐如有两丁就抽一正兵、一辅兵组成一抄,每帐有4丁就抽两抄。你家要有5个男丁,那恭喜你,剩下的1个可以不用去参军打仗了。
兵有了,装备呢?也不是一点不给,但和不给也差不多。遇到打仗的时候,每个正兵发给一匹马、一匹骆驼,但死伤了要赔偿,故被称作长生马、长生驼。
另外按照官职大小还会发给中高级军官一些旗、鼓、枪、剑、棍、棓、粆袋、披毡、浑脱、背索、锹、镢、斧、箭牌,铁爪篱等,普通士兵屁也没有。
粮饷就别想了,打赢了随便抢,抢回来上交一部分剩下的自己分。打输了……都尼玛输了还有脸要钱,赶紧滚回去养马养羊,准备下一次打赢了再抢回来吧!
他们把打仗作为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那肯定是有赔有赚的,谁也不会因为没拿到粮饷不满。
现在有些年轻人张嘴闭嘴就谈武力值,这种武力值谁乐意要?谁想整天拿命去赌博。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给大家的印象是好战、善战,可谁又仔细琢磨过他们为什么好战善战呢?
如果和宋人一般吃的饱、穿的暖,兜里有几个闲钱了还可以去瓦子里看看杂耍,或者带着一家老小去夜市尝尝小吃,谁乐意风餐露宿行军、顶着箭雨冲锋?
这种勇敢是假的,那不叫勇敢叫生存,不打仗就会被饿死,不勇敢成吗?
在军制上西夏模仿的还是宋朝那一套,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统帅部,军队分为左右两厢,下设12监军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