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彩头,激起了玩飞鹰的热潮。谁不想近距离和官妓接触接触呢,而且皇帝说了,明年清明节时还有飞鹰大赛,到时候皇帝也会亲自参加。

还有几个月时间,赶紧买飞鹰具练习技术准备参赛吧,到时候可就不是一点点彩头的事儿了,如果侥幸赢了皇帝,这辈子就再也不愁吹牛的作料了。

“腊虫和白蜡树都已经找到,明日会派人送到琼林苑中,如果无误,明年开春即可播种羽化。官家之所以亲临飞鹰社,也是为晋卿筹备钱财。只是印刷一事不妥,如无必胜把握断不可大费周章,误了正事。老夫家中倒还有些浮财,晋卿如需尽可拿去。”

刚从场上下来不久,气还没喘匀的王安石就在殿后找到了正在偷懒的洪涛,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意思,让驸马别趁机乱搞,像印刷作坊这种竞争很强的行业,赚钱的希望不大。

“王相的好意在下心领了,但印刷作坊并不是我的一时冲动,和钱财关系不大。试想一下,如果本朝能向辽国输出大量印刷精美的佛经,那么顺便带一些可以治疗病痛的药膏,是不是更合理也更容易呢?据我所知,辽国对佛经和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很大对吧?”

私下掏腰包赞助的话洪涛根本就没当真,到时候拿出来百十贯屁用没有,还得搭个人情。不过印刷作坊的事情到可以发挥发挥,虽然花膏不能和朝廷沾上太多关系,但佛经这东西并没属性,谁印不是印啊。

“铜模也好、泥模也罢,再加上晋卿所言的油墨,老夫并不看好。此物仁宗朝已有之,然用之受限过多,所得字多不美,不可与雕版同日而语。”

王安石倒也不是空穴来风,凭空想象就否定了铅字印刷技术。合算这玩意在宋朝并不是特别新鲜,至少已经有人用过了,却没有获得认可。

原因嘛,让现代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居然是因为字体不美观。雕版印刷的师傅在刻板时用的都是当代或者前世名人手笔,有些师傅干脆自己就是书法高手,谈不上大家也得算精通。

这样刻出来的版才能印出好看的字,然后被文人们欣赏。所以说古人看书不是有字就成,他们的追求更高,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兼顾艺术欣赏,真是难伺候。

“确实,铅字比不得大家手笔,但我想问问王相,天下读书人有几何,又有多少人识得米元章、黄鲁直、苏子瞻的字?打个比方,大多数人还没有吃饱饭,只有少数人已经顿顿吃肉了。此时我拿出一碗香喷喷的肉羹和一大桶白米饭,哪个更受欢迎呢?”其实王安石的担忧放在后世就是一个问题,受众。

不管是做买卖还是拍电影,投资方最先考虑的都是一个问题,受众是谁?在王安石,乃至绝大部分古代知识分子眼中,书的主要功能就是给士大夫们看的,平民百姓想看也成,不看更正常,所以根本不会去仔细琢磨书籍受众的问题。

洪涛的做法有点背道而驰,假如把士大夫阶层比喻成高端市场的话,那他的铅字印刷针对的就是中低端市场。

表面上看起来中低端市场好像没有高端市场购买力强,其实这都是假象。当初在南宋的时候他和文南就这个问题曾经争论过,事实证明中低端市场更大。

因为书籍不光是经史子集,还有各种工具书、评话小说、通俗读物、报纸广告等等,再加上传单、包装之类的印刷品,量非常大。只要能找到一种成本低、质量过得去的印刷技术,完全可以借助低端市场倒逼高端市场做出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