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桥墩,所用的混凝土就达到了两百万方,每一个桥墩都巨大无比,钢材用了超过三十万吨。
大桥水面高度达到了四十米,下层可以通行火车,上面是双向六车道的汽车,马车道。
整个大桥的建设用了超过十年,从正统二年开始建造,一直到正统十四年才完全竣工。
当初为了修建这座大桥,马鞍上钢铁厂,包括应天府周边的好几家水泥厂,完全为这座大桥开工。
十几年来,有超过五万工人开工,浇铸桥墩的时候,死亡人数超过三百人。
朝廷各部一开始都是非常反对这个工程的,就连工部的工匠们,也认为将大桥修建的这么高,这么大完全没有必要。
但是这一次是朱瞻基第一次一意孤行,强硬推行整个方案,要求桥面下层高度距离水面一定要高于四十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技术水准比不上后世的时候,只能用更多的材料来填补。这个大桥所用的混凝土和钢材,是后世的南京长江大桥五倍以上,才满足了朱瞻基的要求。
如此大的工程,高出水面四十米的高度,不要说现在的万吨巨轮,就是后世的十万吨级巨轮,通行也没有问题。
当然,到时候限制船只吨位的将不会是桥梁,而是长江水深了。
如此巨大的工程,在大桥当初建成的时候,许多人根本不敢上桥。这些见识少的欧洲人,看到这座桥,唯一的感觉只有震撼。
相反,因为介绍大明的书籍里面屡屡有汽车,火车的介绍,所以他们见到大明的火车,震撼的感觉还没有那么强烈。
他们这些人被鸿胪寺安排在了玄武湖与紫金山下的国宾馆住下,这里有大明建造的最大宾馆,超过一千个房间,同时可以入住超过一千五百人。
他们将会在这里接受鸿胪寺的觐见培训,培训结束以后,才会获得朱瞻基的召见。
而杨致和与永衡夫妇当然不需要等待,他们下船以后,就被一个车队接到了皇宫。
虽然对杨士奇的感觉不太好,但是对杨道和杨致和父子俩,朱瞻基都非常欣赏。
杨道行事稳重,从不牵扯任何势力斗争,不管任何王子的拉拢,他从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