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最先要改的,就是外交,如今的鸿胪寺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外交的需要。礼部,通政司也有部门与外交有瓜葛,这些方面一定要理清。

郑和管海军不过是权宜之计,在朱瞻基看来,他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外交部尚书人选。

虽然陈诚认为他跟候显两个人的外交能力更强,但是他们两个人只是与人交际的能力强,口才强。

却缺少郑和身上的这种贵气,缺少一个泱泱大国领导人身上应该有的大局观和从容。

陈诚是很厉害,但是让别人见了就怕,见了就忌惮,这就不好了。

所以,陈诚是个通政使的合格人选,而不会是一个外交部尚书的合格人选。

他这样的人,就适合搞情报。

郑和调到外交部,海军这边是朱瞻基最重视的权力部门,他自己总管,也需要一个得力人选帮他处理公务,他看看中了黄渊。

黄渊的统筹管理能力,已经得到了验证,海军的日常事务,在他面前,根本不算什么。

但是在陈瑄还在担任银行总督的时候,他绝对不会在他们结亲之后,还把这个担子交给黄渊了。

第二日,早饭前,黄渊的帖子就递了上来。

朱瞻基吃着粥,听着李亮汇报一个个求见的人名帖,还将他们有什么事做了简单概括。

而在朱瞻基接见他们之前,根据他们拜见的理由,通政司和锦衣卫,包括咨情司,还要将这些事全部查一遍,绝不会出现来人说了什么事情,朱瞻基却一概不知的情况。

由于东洲一下子来了上万人,李亮这些时间也一直忙碌不堪,憔悴了许多。

东洲那些土著代表,因为人数太多,现在被安排在了城里的国子监,城外的理工学院住宿。

理工学院的设计是按照三万人设计,目前已经建成的宿舍区,就有三十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