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群的后方,杨道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
昨日刚到新江口,父亲杨士奇就派人联系上了他。
对朝廷的局势,对朱瞻基和朱棣的性格,他自然比杨道清楚的多。
虽然朱棣回来以后要禅让,一开始也让他震惊不已,但是他很快就想通了这其中的环节。
朱棣让朱瞻基监国,朱瞻基干的太好,将所有人都收为己用。
朱棣回来以后,应天府的大变样,官员的离心,他一方面觉得这个国家他都快不认识了,一方面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他年轻十岁,肯定不会接受自己被架空,他会拉拢中间势力,打压属于太孙的势力,抢回权力。
但是他老了,没有了雄心壮志,也不愿爷孙之间产生隔阂,所以他接受了这一切,主动提出了禅让。
杨道的所作所为他也已经知道,虽然执行任务的时候出了篓子,但是那种天灾属于不可控制范围。
相反,自己的儿子初出茅庐,就能被一众同僚推上舰队首领的位置,这充分证明了自己儿子的能力。
沿着东洲的东西线远航几万里,不仅绘制出了大陆图,还绘制了海图,探明了沿海地带的环境,这是大功。
如果他的分析没错,自己的儿子这次会被评为功大于过,说不定,这个临时的舰队指挥使的位置,就变成了实差。
这里面,当然也有他的原因。他始终认为,自己属于运气不好,如果太子能够继位,他跑不了一个内阁大学士的职位。
有了内阁大学士的职位,以后想要谋一部主官的位置,也轻而易举。
可是太子早逝,一切成空。他现在虽然被授官国子监祭酒,但是却被太孙排除了权力中心之外。
进步了内阁,一切都是空。何况,如今的国子监,在太孙的心里,似乎并不重要。
为了补偿自己父子,既然自己被排除在外,那么儿子想必会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