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摇了摇头道:“国子监监生上万,理工学院如今才招了第一批学生,只有三千人。要过两年,理工学院的学生才能超过国子监。”

朱棣又问:“国子监贡生乃是官员候补,为何这两年被授官之人却少了许多?”

朱瞻基早就想好了借口,回道:“皇祖归国,这南洲开发也就马上要开始了。如今国子监这一万贡生,怕是还不够南洲那边需求。”

朱棣只是淡淡道:“理工学院教学生做工,务农,修路,架桥,这是好事。但是,不要忘记了,儒才是国本。”

朱瞻基行礼道:“孙儿不敢或忘。”

理工学院这里是东西线的终点站,到了这里,火车放慢了速度,绕行了一个圈,又回到主路上,接下来,就要一路向西,参观夹江工业区了。

出了清凉门,朱棣觉得自己的眼睛就不够用了。原本这里是荒凉的外城,但是现在,却似乎比城内还要繁华。

今天朱棣归来,火车路线全部停顿,但是火车路两边的马路上,来来回回的马车络绎不绝。

宽阔的道路两边,到处都是修车铺,粮食铺等店铺。还有那已经有人居住的新式小区,给这边增加了许多人气。

工部和内监修建的居民小区已经开始了第二期,第三期,大片的单元楼小区让朱棣目瞪口呆,连连表示改日要进去好好看看。

而夹江工业区这里,如今更是已经大变样。从永乐十三年开始算,这里已经建成了七年,还是飞速发展的七年。

各式厂房除了房顶跟窗户,其实跟后世的工厂区没有太大的区别。

特别是特种钢铁厂的那四个巨大的烟囱,让人对工业的力量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许多人第一次见,生怕一阵风就会吹倒。

这个时候,朱棣也不嫌这个烟囱会违制了,问道:“为何修建的如此高大?这怕不是有五十米!”

“皇祖英明,许多人第一次看,还以为有百米高,实际上,这烟囱比真理塔要低一点。”

朱棣又看了看朱瞻基,却没有说话。这是他心中最大的心结,他建了一座报恩寺,一个报恩寺塔,结果等到建成了,朱瞻基竟然把和尚们都迁移走了,改名叫真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