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后世被称作仁宗,但是朱高炽还是有着这个时代人的典型思想。

朱瞻基只是答道:“谁人不是爹生娘养,又怎舍得因夫君过世,就被逼殉葬?何况孩儿只是不让被逼殉葬,若有女眷自愿殉葬,孩儿也是不管的。”

大明初期,百姓是很少殉葬的。甚至为了提高人口,妇人年不过三十,朝廷还要另安排他嫁。

这个时代,是不流行什么贞节牌坊的,那要到明朝后期,人口进入爆炸阶段,人多地少了,才会流行开来。

听到朱瞻基的回答,朱高炽叹了口气。他很清楚,自己这个儿子已经成长了起来,甚至比他自己做的更好。

除了父亲的身份,他在这个儿子面前没有了任何优势。但是父亲的架子也不能经常摆,毕竟朱瞻基是监国太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若是伤了这个儿子的面子,谁也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来。

他已经能感觉到整个内监,京卫对他的软禁,虽然这是朱棣安排的,但是若没有朱瞻基的允许,也不会一直监管的这么严格。

杨溥被从大牢中放出,但是至今未能进宫一见。不用想,就能知道这是谁的手笔。

朱高炽也心塞,这是自己的儿子啊,但是为了权力,也六亲不认了。

他很清楚在权力面前,父子亲情都要往后排,但是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还是让他很难过。

“杨溥年前就给我来了信,他跟随了为父十几年,我想要见见他。”

朱瞻基当然知道这件事,信里写了什么他都清清楚楚。

杨溥有才华,文采过人,但是也仅仅如此。朱瞻基不让他进宫,不是怕他会闹出什么事来,只是为了不给朱高炽希望。

所以他回答说道:“孩儿已经知道此事,过了十五,父王去别院休养,定会让他相随。”

朱高炽盯着朱瞻基的眼睛问道:“难道现在不能见吗?我是你的父亲啊!”

朱瞻基叹了口气,坦然看着朱高炽道:“父王,问题不在于你见不见他,而在于这件事背后的意义。孩儿从来没有软禁父王的意思,只是不想父王弄出一些是非,让他人离间了我们父子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