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正是因为这种依赖性,才能给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贸易利润。
陈武作为如今东番岛的最高官员,过年也来到了京城履职,朱瞻基还接待了他一次。
“陈武什么事?”
“他前几日来找我,询问在报纸上做广告的耗费,我说一次要两千枚银币,这么高的价格似乎并没有吓到他,反而很有兴趣。我当时就奇怪了,他一个驻军的参将,为什么会关注报纸上做广告的事儿。问他才知道,原来他也想在报纸上做广告,想吸引更多的人移民去东番岛。”
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来,没有想到陈武还有这个聪明劲儿。不过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报纸在官员中的影响已经不小了。虽然现在报纸连一期还没有刊印,但是聪明人都看到了报纸的作用。
“他有没有说如何募集这笔资金?”
两千枚银币虽然不是一笔大数目,但是也绝对不少。他想做广告没关系,但是如果敢动用军费,那朱瞻基倒是要找他算算账了。
他问清楚了广告的耗费后,倒是顺嘴提了一句。“说福建那边成立了一个东番会,这个东番会为了开发东番,愿意出这笔银子。”
又扯出了一个东番会,这让朱瞻基关注了起来,他招了招手,刘万就连忙来到了他的身边。
“你让孙林过来一趟,带上东番会的情报。”
刘万去了,朱有炖问道:“这个东番会我倒是知道一点,不过是一些小商人成立的互助会,集中多家的财力,物力来开发东番。像这样的互助会,大明已经有了不少,特别是在宁波,各种各样的商会,多不胜数。”
朱瞻基笑了笑,没有回答,心中涌出了一丝警惕。
朱有炖看不到这种商会的威胁,但是朱瞻基却不会大意。
大明的贸易如火如荼,虽然内监控制了大部分贸易的进出口权,但是生产和运输,还是要依靠民间力量。
以茶叶为例,内监不可能自己种茶采茶,这些还是要依靠商户。只不过,这些茶叶必须要经过内监的手来卖到海外去。
除了茶叶,布匹,丝绸,瓷器这些商品都是如此。
而且,内监人手有限,不可能控制所有的货物。就像那些粗瓷大碗,内监根本看不上这点利润,只管收税,不愿意掺和进这些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