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进入最炎热的七月的时候,朱瞻基在七月初一的大朝会上,提出了今后的大明,取消城墙的建设的可能性。
这一提议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城墙是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心里的安全依靠,也是这些大臣们心里的依靠。
不要城墙,这跟把自己脱光了面对对方的大刀有什么区别?
为了说服这些大臣,朱瞻基携带文武百官来到了应天府外城正东的麒麟门。
麒麟门因位于宋武帝刘裕初宁陵墓道的两只石麒麟而得名。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是为弥补和加强南京明城墙京城的防卫而建造。
城垣本体以丘陵、垒土为主,只在城门等防守的薄弱地段加筑城砖,城高大概在8到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到8米。
这座城门因如今的朱高炽住在温泉别院,加上江南一带民众进京,大多经过这里,所以利用率非常高。
但是因为人流,车流太大,城门当初的建设有些狭小,所以准备拆除重建。
朱瞻基先让文武百官检查了这座要拆除的城墙,然后让化学研究院的道士们,在主要节点,一共安装了二十斤苦味酸炸药和一百多个雷酸汞雷管。
二十斤炸药也不过是小小的一桶,但是苦味酸炸药的威力,还要大于后世著名的tnt炸药。
这二十斤炸药被引爆了以后,一段巍峨的城墙,应声倒塌。
这一幕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也颠覆了他们一直一来的心理假象。
城墙是他们心理安全的底线,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的战争中,也只有灭国之战的时候,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大部分时候,奸细早就已经渗透了进来,让城墙失去作用。
就像朱棣,要不是李景隆打开城门,他能顺利的当上皇帝吗?不一定。
在他们心目中稳如泰山的城墙,现在面对新式炸药,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城墙真的有作用吗?
能够让这些大臣反思,其实已经达到了朱瞻基的目的。
人们的思维观念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过来的,即使是后世,经过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接受了那么多外界的冲击,也一直到了新世纪,人们的思想才转变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