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大明是文臣统治的“黄金时代”,他们垄断了皇权,让嘉靖,万历几十年不上朝都不影响大局。

这种皇权衰落,文臣当权虽然被一帮文臣自吹自擂太平盛世,却让大明变成了一个畸形的独腿。大明因此在繁华中摇摇欲坠,被轻轻一推,就倒塌了。

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罢免胡惟庸丞相之职,就开始了跟文臣的百年斗争。

朱棣杀方孝孺,扶持内监,无不是在遏制文臣的争权。

朱瞻基的英年早逝,让这场斗争进入了尾声。他死后儿子还小,三杨因此占据了皇权与文臣斗争的上风。

一场土木堡之变,勋贵阶层,内监势力全部倒下,皇权旁落,以文臣的大胜结束。

也就是说,现在不管朱棣,朱瞻基如何防范,这种斗争是不可能停止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文臣们才对皇上主动愿意放弃一部分权力感到诧异和恐惧。

但是因为朱棣和朱瞻基抛出来的议长一职,在大臣们眼中这就是一个变相的丞相,让所有人变的兴奋,才掩盖了这一点点恐惧。

相比可以拿到手的权力,一点隐患不算什么了。

但是对中层和下层的文官们来说,他们不可能触及到那个宝座,所以他们也更想搞清楚,这是因为什么。

朱高炽这个时候有些懵逼了,他原本是担心这个计划是朱瞻基拿出来的,朱瞻基会受到文臣的忌恨,所以想要把朱瞻基叫道詹士府来,缓和一下双方的关系。

有些事情面对面讲清楚,远比都记在心里更好。

可是现在发现,文臣们根本不在乎这个议事法则对自己的限制,更因为皇上愿意放弃在朝堂平衡的权力而兴奋不已。

他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虽然最后依旧需要皇上来裁决,但是文臣们的权力空间更大了啊。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大学士,请问我皇祖父今年多大了?”

杨士奇愣了一下,随即就明白了过来,露出了会意的笑容。但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明白过来,而且这场谈话还需要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