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也不是大明的议事规则,在大明,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或者说是谁掌权说了算。

这种相互磋商,相互妥协的议事规则,其实是照抄了后世的那一套。

当然,他不会拿出罗伯特议事规则那一套,大明不需要太公平,在任何时候都要占据裁决权。

朱瞻基做的就是要求确定议事框架,议事内容,然后按照顺序依次磋商,谁也不能随意改变程序。

其次,在议事过程中,任何反对意见都必须要比之前的意见得到更多认可才能被接受,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

虽然一开始的交涉很多,但是第一天的会议并没有进行太长的时间。

双方确定了磋商的范围和规则,建立磋商的框架,然后就是朱瞻基代表大明,对这趟欧洲之行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

朱瞻基当然不会说自己来欧洲就是为了遏制他们的发展,而是将贸易摆在了最前面。

他带来的所有货物,都是欧洲需要的,甚至是渴望的。

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发展航海,其目的就是为了金银和香料。

现在,大明将他们需要的货物直接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不需要他们再去冒险就能得到“廉价”的货物,比之前他们跟奥斯曼人贸易,已经降低了许多成本。

朱瞻基甚至不需要明着说不许他们出海,当出海的成本还要大于他们能获得的利益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冒险。

最起码,不会全民冒险。

当然,因为大明的出现,他们会对东方也充满好奇感,这也可能成为他们向东方的动力。

但是他们造出能在大西洋航行的船还要一百年,大明绝对不会帮他们发展技术。等他们能出海的时候,只需要专门安排一批海军,消灭他们的舰队就好了。

朱瞻基占领休达,一方面是为了占领这个海上要道,另一方面,就是想要安排人监视着欧洲的发展。

所以在大明与欧洲贸易之外,朱瞻基透露出来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为了与欧洲发展“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