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君民之寄者,当尽子民之道。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书》云“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间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

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闻风向化者,争恐后也。

看到这碑文的内容,朱瞻基的心里感慨万千。这碑文充分显示了大明天朝上国的气势,也表现了对印度各国的笼络之意。

如今的印度南部和沿海,都臣服于大明,可是在后世,这里根本没有任何人记得。

哪怕他见多识广,也没有听说过这座圣碑,恐怕是早就被当地人摧毁了。

大明如果不放弃交趾,不退出南洋地区,一直对印度地区进行干预和控制,恐怕就没有人敢这么做。

如今的大明已经在这里修建了行宫,今后准备加强对南洋的控制。朱瞻基相信,大明只要不重蹈覆辙,这座圣碑就会一直流传下去,供后人瞻仰。

如今已经是二月末,按照阳历,都四月份了,如今的印度已经非常炎热。

众人在山上并没有耽搁太久,就原途下山,前往柯枝王宫。

朱瞻基特意召了解缙随行马后,问他:“如果在这柯枝推行汉话,解师以为可行否?”

解缙虽然是文士,但是骑马也不在话下,他沉吟了一番说道:“若只是以加大贸易份额为由,开设汉话学塾,当地土人怕不是要争先恐后。但是若想全面推行,恐困难重重。”

朱瞻基明白他的意思。如今大明境内的文人数量不多,而此地地域辽阔,人口繁多,想全面推行汉话肯定不容易。

但是如果是以贸易为借口,在这里设立一所汉语学校,这里的土王们恐怕都会派子弟来学习。

他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先办一个学塾,让这天竺一地各国,都以会说汉话为荣。解师可在文人间联络众人,能有十几个文人留在此地教授汉话,暂时就够了。孤承诺,凡是愿意留在此地授课的秀才,举人,满三年后,回去大明可按同进士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