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能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外人,成为吕宋岛的首富。他的手底下有十二条两千石以上的大海船,四五千人听令,随时能抽出三千人的武装部队。
他能在南洋的几个国家,几个民族之间趁势而起,做到一方大豪,这样的人,在后世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
这样的人,真的就愚蠢吗?卑微吗?
所以,在大明没有完成布局之前,朱瞻基只敢把计划拆开布置给下属,让他们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掌握的那一部分。
如果有不能值得信任的人看到了完整的计划,知道了所有布置的前因后果,达到的目的。
他们就能了解到从政治到经济,从思想到文化的对异族的征服手段。这种全面了解后的触类旁通,以及思路的拓展,都会额外造就不必要的麻烦。
朱瞻基可不想培养出一个大明的敌人。
许柴佬最少在短期之内,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他也必须完全掌握所有手段的原因和目的,只有这样,他在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偏差。
比如开发金矿的目的不是为了剥削土人,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大明的苦力。即使他们从大明的手里赚到了一些金子,但是为了美食,为了茶叶,为了铁锅,为了瓷器,他们又会把这些金子花到购买大明的商品上面。
真要是完全的剥削,他们一个个累的半死,也赚不到金子,就会产生不满,就会跟大明作对,也没钱来买大明的商品。
那大明的商品就缺少了一部分客户,更会因为战争耗费巨大的经费。
通过沟通和交流,大明还可以给这些心向大明的熟番一条看似光明的上升通道,让他们自发地接受大明的文化。
如果许柴佬不能理解这些,为了更多的金子剥削这些土人,造成的后果也不是朱瞻基愿意看到的。
毕竟如今的南洋就是大明的后花园,绝大多数人都心向大明,而不是想要跟大明作对。
现在的人,对国家的概念还非常模糊,他们只知道想要过好日子,就要跟大明走的近。
就以苏禄国为例,他们已经数次上书,想要归附大明。只是朱棣和那些文臣们嫌他们太远,更是负累,不愿意搭理他们。
朱瞻基也不想把他们纳入大明,只想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商品的倾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