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海禁,这些商人把每三年左右进行一次的下西洋,作为了重要的贸易渠道,这次的贸易规模更是比以往大上数倍,所以无数人都直接求到了郑和的面前。

对于此事,郑和是乐见其成的,包括泉州商人宁愿借支,也想把自家的货送给内监,主要也是看了他的面子。

他怎么也想不到,从没有去过西洋的太孙竟然比他更熟悉西洋情况。过去四次下西洋,看来太孙在舰队里面安插的人手不少,了解到的许多消息,甚至都没有汇报到他这里来。

这倒不算什么,他郑和堂堂正正,无愧于心,并不怕太孙设置暗子。

但是他这次却犯了错,身为太孙的人,他明知道太孙对汉奸最是痛恨,可是这次却对蒲家伸出了援手。

而他最大的错误是,这件事他因为怕太孙不同意,开始并没有跟他说。

想到太孙那冰冷的目光,他的心里也冰凉一片。十多年的信任,因为这件事留下了心结。

而且太孙坚决的反对,也让他知道,自己这次里外不是人。

浑浑噩噩地陪着朱瞻基会见了各界官员,他的心里就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把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变的复杂化了。

思来想去,他惊恐地发现,是自己膨胀了。

以往的他就是一个太监总管,只有出海的时候才领总兵职。但是被太孙晋升海军总监,跟随太孙东征,征服了日本,又被封滇国公,让他有些忘乎所以了。

他以为这是一件小事,以为自己凭借太孙的信任太孙不会见怪,可是却忘了,这不是一件事没有做好,也不是自己贪污受贿这样的“小事”,而是原则性的错误。

自己辜负了太孙的信任,在两个人的和谐关系里面,主动埋下了一个钉子。

他的心里后悔不已,可是现在已经晚了。

现在,他只能主动把这件事抹平,不要让这件事继续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哪怕他位极人臣,他也依旧是臣,还是家臣。

中午福建百官为殿下接风,晚上殿下又摆下御膳,款待百官。这个过程郑和都要作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