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也是一愣,他可从来没有想要做一个文抄公,难道这首诗现在还没有出来?

他自己也不敢确定了……

他只能掩饰说道:“此乃有感而发,倒没有特别构思,就当残句吧……”

郑和接着说道:“虽然是残句,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大气磅礴,显得殿下胸中自有丘壑……”

朱瞻基大惭,连忙说道:“打住,打住。只是一时有感而发,当不得如此夸赞。我有几斤几两,自己心里还是有数的。何况,诗词本是小道,在我眼里,还不如一篇好的策论有用。”

几人都熟知他的为人,都摇头笑了起来,却又偏偏不放过他,非要让他给他们一人写了一张楹联,这才心满意足地收了起来。

朱瞻基却是真的惭愧啊,从来不知道羞耻的他,竟然也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第二一六章 文化与经济

“此岛足有一府之地,虽山多地少,但是西部也有大片平原,足以养活数百万人。如此荒废,实在太可惜了。”

来自第三舰队的参将陈武点头应道:“自洪武二十年,太祖皇帝迁民到泉州府,漳州府,那里这些年因此引发的民间纠纷数不胜数。若殿下允许百姓迁回,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只是,这是太祖皇帝的旨意,怕是皇上也无法违逆。”

朱棣因为是从朱允炆的手里抢回了皇帝宝座,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对朱元璋当初确定的各项法规都循规蹈矩。

如今海禁虽然形同虚设,但是朝廷从来都没有说过要取消海禁。

想让他推翻朱瞻基的规定,移民东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瞻基对此早有考虑,跟陈武说道:“太祖的规矩,自然是不能破的。不过如此大岛,上有万顷良田,还有漫山遍野的樟树,自然不能放弃。海军既然要在此地兴建水寨,我特许你可在漳州,泉州一带募兵。凡是家有参加海军者,皆可携全家移民东番,为水寨种粮。”

陈武本来就是泉州同安人,也就是后世的厦门人,当兵又在泉州,对当地的情况非常了解。

听到朱瞻基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眼中一亮,轻声道:“殿下,陛下那边会不会同意?何况水寨建设,新兵募集,都需要大量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