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今日所有大臣,包括观礼的外国使节们,他们的关注点也根本不在这里。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兵部的汇报,因为如果大明要出军,应该就会在今日宣布。
户部的总结结束,众人的呼吸似乎都停止了,整个大厅里,只有王彦那略显尖细的声音传开。“有请兵部左尚书方宾奏事……”
分布在大殿里不同位置的十几个太监等他的话音刚落,就共同重复道:“有请兵部左尚书方宾奏事……”
方宾上前几步,来到了大殿的中央,先是大礼跪拜,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正对着朱棣大声说道:“兵部方宾奏:丙申年,癸巳月,己丑日至壬寅日事!”
王彦从侧面下了台阶,接过了他呈上来的奏折,又上去递给了朱棣。
朱元璋时期,大臣奏事一开始都要跪着,到了朱棣时期,就改成了站着,不过在初一十五大朝会的时候,因为大朝会每次都有外国观礼团,这个时候,都需要先下跪,再奏事。
朱棣接过了奏折点了点头,站在他旁边的王彦就又高声喊道:“准奏!”
坐在二层高台上的朱瞻基刚好就在王彦的下面,被他的声音裹的耳膜发麻。
方宾的声音当然就没有这么刺耳了,此人虽然贪,但是却有干才,善以机警,能揣上意。而且相貌堂堂,风度极佳,言谈举止都很出色。
解缙就评价他是簙书之才,驵侩之心。
什么是驵侩,原本是指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来加了市侩的含义。
搁后世来说,这就是一个舌绽莲花的经纪人,鄙视他空有文采,却市侩无比。
听了朱棣的话,他起身往中间一站,略微背对朱棣,面向百官,就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说道:“癸巳月上半月,兵部奏事三百一十六起,传达制书七份,诏书三百零九。兵部上下戮力一心,为太孙殿下出征日本调兵三万五千余人,千总以上将领六十五人……”
大朝会上,一般不会讨论具体事件,更多是阐述半个月以来各部门的工作汇总情况。
至于电视上面演的那些皇帝在朝会上审案子,这就好比后世全国人大会议上,处理一件民事案件,纯粹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