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管理,这些人都被集中关押在黑乎乎的船舱里。没有食物供应,只有一条水槽,每天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凉水。
饿了几天,每个人都没有了反抗之力。现在不给他们吃点东西,他们根本没有体力忍受今日的劳累。
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里地,但是一直到巳时,船队才抵达了阅江楼码头。
朱瞻基乘坐的座船太大不能靠岸,十几艘平底沙船串成了一串,形成了一道浮桥。
朱瞻基率先从船上下来,走向欢迎的人群。
当他一上岸,迎接的文武大臣全部以跪拜来迎接朱瞻基,并且在朱瞻基的身后摆出了正规的皇帝仪仗。
朱棣派出了自己的皇帝仪仗来迎接朱瞻基,这也是在确定朱瞻基的正统身份。虽然朱瞻基觉得稍微有点过,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当然不会说出来。
幸亏朱棣想到了这一点,没有让朱高炽来迎接。父亲迎接儿子,儿子身后摆出皇帝仪仗,那父亲还要给儿子行礼,就不符合人伦了。
礼部尚书吕震亲自念响了班师徼文,在徼文里,大肆批判了倭寇对大明的侵扰,并且对倭寇口诛笔伐了一番,彰显了大明的正义,然后才褒奖了水师的功绩。
徼文念完,众文武大臣才起身再次行礼,这一次只是长揖平拜,是拜朱瞻基这个太孙,这个海军司令。
然后,才是展示俘虏的环节,所有的俘虏被驱逐下船,每个人都被告知,只有听话才有活命的可能,否则大明士兵绝对不介意多几个刀下之魂。
为了活下来,这些俘虏只能一个个一次下船,五个一组,五十个一个方阵,被用绳子绑了起来。
他们将在京城里等待着大明民众的欣赏,说不定还会有臭鸡蛋,粪便的袭击。
围观的大明民众一个个都沸腾了起来,他们有许多都是从沿海一带专程赶过来的,都是有亲人丧生在倭寇的刀下,所以现在过来“报仇”。
朱瞻基没有机会欣赏到这一幕,他被安排在一辆八匹白马拉着的御辇上,在诸位大臣的簇拥下,率先回宫。
他现在承天门外向朱棣报喜,然后不进皇宫,直接先去祭拜天地坛,然后到太庙,社稷坛祭拜,要到傍晚时分才能回到皇宫。
坐在四面通风的御辇上,滋味其实并不好受。现在已经是年底了,十二月的寒风吹的人全身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