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现在已经有一个完全被儒家拉拢的太子朱高炽了,他朱瞻基就根本不去凑这个热闹。
但是别人会说,会议论啊。你这个太孙如果对儒家根本不亲近,又怎么让儒家来支持你呢?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儒家还是名门正宗,而且如今朝廷内外的文官们大都还是一些在水准之上的优秀人才。
现在可不是朝纪败坏,人心向背的明末,现在的文人们都还是有气节,有底线的。
像如今二杨(杨士奇还未正式崛起),蹇义,夏原吉,黄福这些人可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官,在历史上都是大有名气。
就连朱瞻基原本没有听说过名字的宋礼,吴中等人,无一不是心怀万民,具有强烈奉献主义精神的好官。
朱瞻基绝对不是反对儒家,他只是反对儒家的势力太膨胀,导致失去平衡,所以才想一开始就加以限制。
当然,这不能直接表露出来,所以朱瞻基现在只是扶持其他的利益团体。
他想用工业区,研究院,打造一批新的利益团体。把务实的儒家和务虚的儒家分开,分裂儒家的那些务虚的嘴炮,这样一来,他们就容易对付的多了。
进入了八月,天气也渐凉了起来,特别是一早一晚,已经需要加衣了。
朱瞻基一大早在兴庆宫内奔跑腾挪,将自己折腾了一身汗,又美美地泡了一个澡,这才让孟氏负责穿衣。
孟氏是原本的冬雪,现在成为了正式的良媛,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四个女人没羞没臊地同时伺候他。
现在几个女人都是轮流一天来伺候他身边的事,遇到来了月事,就不能近了朱瞻基的身。
身为太孙,朱瞻基的一些生活技能几乎已经退化完了。现在他洗漱打扮,穿衣梳头,全都有人伺候,如果他想要自己做,那才是坏了规矩。
坐在铜镜前面,朱瞻基的眼睛从镜子里看着孙林说道:“孙少监,昨日陈诚送来的研究院行止范例,孤已经做了批注,你重新抄录一遍,着人送往研究院陈诚。孤今日先去夹江,返程会往解师家贺寿,若有急事,可着人寻我。”
李亮有些羡慕地看了一眼波澜不惊的孙林,他是以阿谀奉承,迎合上意成为朱瞻基的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