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因为害怕,说话难免颠三倒四,但是因为年纪小,朱棣倒没有责怪他。

知道此物能大批量复制,想要上天也只需要简单培训,朱棣的心情就更好了。

临走之时朱棣还安慰他:“不可因今日责难就心怀不忿,今后用心做事,朕少不了你们马家的富贵荣华。”

马迪双臂被架着,完全没有一点形象,不过还是记得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回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微臣定当以此为戒,今后用心做事。”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太孙并未开府,给你挂个王府教授的职衔不伦不类。不过你年纪尚幼,就敕命你为工部军器局正九品大使。”

马迪因祸得福,朱瞻基则是彻底悲催了。

孝经一共九千多字,十遍就是九万多字。这可不是硬笔时代,用毛笔写九万多字,还要工工整整,这恐怕是一个月都完不成的任务啊!

年幼时朱瞻基练字,一分钟左右,也就写三四个字。就当现在能写六个字,一个小时也不过三四百字。

而且写毛笔字还累,写一会还要停一会,一天写十几个小时,也不过三四千字。

这是足足要往一个月上写。

考虑了一下这个工程量,朱瞻基还是决定把铅笔拿出来。

他前世曾经在马德里看过一次欧洲古代文化展,那次也见识到了古法制作鹅毛笔的方法。

但是鹅毛笔跟铅笔相比,如果字迹不是为了长久保存,根本毫无优势。

首先,鹅毛笔的制作麻烦,需要不时蘸墨水,笔尖容易损坏。

而且欧洲的文字是字母,所以连贯起来写速度比较快。可是东方使用的是方块字,一笔一划,鹅毛笔写这样的字根本是灾难。笔尖削不好,能把一张纸划的全是洞,用起来比毛笔还费力。

所以,真正实用的还是铅笔,而且石墨也不难找,宋代时候中国古代的制墨技术就已经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