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交战就损失三分之一的人手,把他们的信心都全部击碎了。
他不能眼睁睁地再看着自己的子民被屠杀,如果大明的军队围了上来,他们根本没有机会逃了。
所以他长叹了一声,吩咐左右:“吹号!”
现在他们不再想杀多少鞑靼人,杀多少大明人了,他首先要考虑的是,带着活着的人赶快逃,保存力量。
但是,大明和鞑靼人却不会让他们轻易逃走,所有人都杀的兴起,紧追不舍。
(说一点题外话。历史上的第二次北伐,大明把瓦剌人打残了,王子都杀了十几个。马哈木随后被阿鲁台抓住杀掉,他唯一活着的儿子脱欢也被阿鲁台抓住当了奴隶。瓦剌人以后的十几年就只敢在贝加尔湖附近活动,不敢南下。一直到脱欢的儿子也先崛起,最后统一了草原各民族,瓦剌人才恢复了元气。
但是在文人的笔下,朱棣的北伐就是好大喜功,浪费钱粮。说朱棣杀了几千人,说大明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兵。但是这场历史上的阵地战,是神机营的火器第一次真正发威,打的时候神机营数千将士的三段击,直接把瓦剌人打残。那些文人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因为他们不能否定火器的存在,最后就只语焉不详地简单描述了一笔。
只要想想,一场战争打的瓦剌人几十年衰落,不敢南下,并且蒙元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跟大明阵地战,已经能看出朱棣的这次北伐有多成功了。至于再后面的三次北伐,都不是打瓦剌了,而是打阿鲁台,阿鲁台每次都是闻风而逃,所以才没有取得更大的成绩。朱棣的文治暂且不评价,武功这一点,绝对超过了历史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皇帝。而明史……着实让人无法相信啊!)
第五十四章 胜利
瓦剌人的撤军让他们又损失了一大批战士,仓皇而逃,注定了是要把后背露给敌人。
这一部分人的死亡,换来了对追逐大军的阻碍,这也让一部分瓦剌人得以脱身。
但是,不管是大明还是鞑靼人,都不愿放弃这个机会,特别是鞑靼人,他们恨不得把马哈木一系全部杀死,这样鞑靼人就又能争取其他部落的支持了。
草原上的各部落,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轮流掌握着草原上的权力。
朱棣或许还有一点不想赶尽杀绝的想法,因为在他的思想里,根本没有留在草原的想法。
但是朱瞻基却不管这些,现在他杀人杀的起劲,管他三七二十一,先过瘾了再说。
追着敌人的后背,新上阵的生力军们精力充沛地追赶着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