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是把朱高煦封到云南,但是朱高煦嫌云南太远,一直不肯去就藩。

朱棣也不逼他,任由他滞留京城,但是又把他封到了乐安。

乐安可不是什么好地方,不过是一县治,如果朱棣真的喜欢这个儿子,怎么可能舍不得封一个好地方给他呢?

朱瞻基冷眼旁观,就能感受到,朱棣对朱高煦并无偏宠,甚至还有些防备。否则的话,也不会空置乐安旁边的济南府,只是封一个乐安给朱高煦了。

朱高燧的亲王乃是第一等,又受封陪都北平,所以幕僚,仪宾一应是最高等配置,侍卫达五千人。

这五千人的费用由兵部承担,不需要朱高燧承担一分钱的负担。北平又是陪都,北地兵马中枢之地,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朱高燧,比还在京城晃悠的朱高煦要位高权重的多。

为了表示对朱瞻基的欢迎,朱高燧先是带着家眷以家礼相迎,见礼之后,又率领众属下以国礼相待。

赵王府主殿承运殿内,朱家叔侄并肩而坐,右手边是赵王府一众官员。

而左手边,由于朱瞻基并未开府,所以手底下也没有直属官员,也就只有他的两个武学老师兼保镖,捞了一个座位,显得气势弱了许多。

但是,朱瞻基在朱高燧面前却没有半点不自在,他与朱高燧谈笑风生,与文武各官员也都能聊上几句,丝毫没有被现在的气势压住。

“王爷,太孙殿下幼有聪慧之名,又得道衍大师教导。如今看似泯然众人,却非仲永之流,而是光华内敛之相啊!”

“何以见得?”

“太孙年方十六,不过舞象之年,却平易近民。不论与军中将士,还是儒家学子,都能周旋一二,让人如沐春风。此乃大智慧,非同小聪明。如此看来,今日王爷想要试探一下他,他也未尝没有此意。”

朱高燧淡然一笑,轻声说道:“如此甚好,我倒想看看,他凭什么就能独得父皇之宠。”

语气虽淡然,脸上的笑容也一如既往地平静,但是赵时春仍然能从赵王的眼神中看出深深的不甘。

从靖难之役,赵时春被朱棣派到了朱高燧的身边辅佐,赵时春已经跟朱高燧相处了十六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