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时期就已经有了双层瓷器的暖水壶,不过保温效果一般。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从锡兰那边带回了应该是土耳其那边生产的双层铜制热水壶,保温效果更好一些。

工部的工匠们根据这种铜制热水壶,复制出来了新款的热水壶。并且在外面塞了一层棉花,又烧制了陶瓷的外壳。

这样一来,热水壶的保温效果就非常好了,基本上24小时之内都能保温。

除了热水壶,明代就已经有了冰箱,其原理跟热水壶差不多,最内侧是一层铜皮,外面有一层空格,可以塞进去冰块,然后是一层皮质隔热层,又塞进棉花,外面是木箱款式。

所以有时候不能小瞧古代人的智慧,只要有一个思路,他们也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

喝了一杯热茶,朱瞻基的身体才舒服了一点。

躺在夏花的怀里,吃着春风喂的点心,秋月和冬雪两个人还在帮他按摩着有些酸胀的大腿,这种享受简直了。

跟几个小丫头闲聊了一阵,逗弄了她们一番,朱瞻基才又心满意足地起身。让李亮拿过来了出征的各卫所,卫军的资料,朱瞻基看了一会儿,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看不清字了,才放下这些资料。

五十万大军的调动,转战几千里。在现代社会都是一件非常非常复杂的工作,更别说在这通讯靠吼,出行靠走的年代了。

现在只是十几万人的人吃马嚼,还是在国内,途径各地都有不同的地方官府负责各军的伙食和饮水供应。

等出了长城,进入了大漠,荒原,那个时候,几十万大军的后勤供应,更是难以周全。

但是任何一点疏忽,都会导致被遗漏的军队挺进变慢,士气下降。

看着五军都督府做的出征计划书,朱瞻基看了一会儿就觉得眼晕。如今的统计方法各种各样,这个军队用一种统计方法,另一个军队有所一种统计方法,真是难为了这些人还能把几十万大军的行程安排的井井有条。

但是在这方面,朱瞻基并没有改革的想法。任何一种方法的存在,都有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必要,否则也不会保留下来。

贸然的改革,不要说军中众将领的反对意见了,哪怕就是把后世先进的方法拿出来,也不适合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