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裴旻当上尚书令,他们真的就要给死死地踩在脚下了。
只是他们这口气还未吐出,李隆基已经大手一挥,说道:“此言差矣,当年太宗皇帝升任尚书令并非因为他是皇子,更非是未来皇帝。而是他为我大唐立下了盖世功绩。我大唐鼎力天下的六大战役,太宗皇帝一人指挥了四场。而我开元朝有今日之盛,主要战场即在西方,细说起来爱卿几乎全部经历,而且多为主帅,谋定一切。河西九曲之地的收复,石堡城的夺取,青海湖的占领,吐蕃、突骑施、阿拉伯皆溃败于你手。”
“当然,你的功绩,跟昔年太宗相比,还是要差许多的。所以朕给不了你天策上将的职位。但细说起来,你的功绩,即便是当年的卫公、邢国公也比之不上,是我大唐人臣中独一无二的。朕给你个尚书令,并不过分,此事就这么定了。你要体谅朕的苦心用意……”
听到这里,裴旻也不说话了,他实在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拒绝李隆基。
李隆基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
李元纮、宇文融等一众不甘心裴旻继承尚书令的官员,都一脸灰败。
李隆基说到这里,又看向了李祎,微微一笑到:“信安郡王,你也出来!”
同样的,李祎身上也收到了欣羡的目光。
但与裴旻不同,群臣看着李祎的眼神中带有着一丝丝的嫉妒与不甘。
裴旻成为辅政大臣这个是公认的事情,即便再怎么羡慕也是羡慕不来的。
裴旻的功绩,裴旻的人望地位,已经强大到只能欣羡,而无法心生嫉妒。但李祎不同,李祎的功绩固然出彩,却不足以让文武百官信服,反而觉得要是没有他的出现,辅政大臣很可能落在自己的手中。
毕竟辅政大臣的人数不会多,多一人获得此位,自己的机会就少一些。
李祎也是一脸刚毅的出列。
看着李祎,李隆基也笑了笑道:“以辈分而言,你我还是堂兄弟呢!”
李祎忙道:“不敢!”
李隆基带着几分欣慰地说道:“我李唐皇室祖祖辈辈皆以武功称雄,昔年隋朝的八国柱,到太国高祖,太宗皆身怀盖世武功。除却他们,还有赵郡王李孝恭、江夏王李道宗、淮阳王李道玄皆是我李唐皇室的沙场宿将。于此之后,皇室宗亲却无亦像样的将帅,直到你的出现,朕是倍感欣慰。我李唐皇室,岂会能落于人后?信安郡王,听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