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楚世宁则认为,破国之民终不得安,国是百姓之国不是朝廷之国,若是有盖世英豪能够引领破国之民再造国家,让民得安,此才为上上之策。
以楚世宁的立场说出这样的话来,沈明宵其实也吓了一跳,若是云国遗族中真出了盖世英豪,那对于大昭来说可是相当于从自身割肉,万不可取。
好在楚世宁之后,又加了一句,那是针对破国者而言,若是因为复国之事,而连累他国之民深处水深火热之中,这可算不得英雄。
在第三日末,按理说当由周夫子分个名次,但周夫子却只给了三等。
以偏概全,终始不一为下等,有理有据切合实际,且有可行之法则为中等,目光长远不拘于世可为上等。
楚大才子虽然以一敌多,将众人辩得哑口无言,但最终只得了中等,与其同流之人足有三人。楚世宁还得了一个左右摇摆,意志不坚的评语。
沈明宵本以为楚世宁得了这么个评价心中会很不舒服,但楚世宁却出奇的平静。
不过,这所谓的平静却是表象,当日楚世宁可是一宿没睡,大呼不解。
与会之人全评中下,那真正的上等之策当是如何?楚世宁却怎么都想不明白。
最后还是沈明宵说出了“时到而动,时不至则安”四字,在沈明宵看来,周溢真正的意思是想要告诉众人,复国求安当如何选择,在于时在于民。
有了一个论题的打击,第二个论题之时,楚世宁初时处于定神思考之中,这一次出战的是宋青元。
相比于楚世宁一出口便引得众人围攻不同,宋青元虽是属于沈明宵和方羽一行,但因为国相爷操作得当,让宋青元声望已经远超了楚世宁。
宋青元的意思很简单,民为重,若是开疆拓土能够予民以安,那便是开疆拓土好,若不能,那就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内使国富民强当是正道。
而后,宋青元又提出了关于大昭的几条治理之策,倒是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纷纷称赞。在宋青元之后,楚世宁才出口,他的大意也和宋青元一般,只是提出的治理之策细致了不少。
大概是因为宋青元居中调和的缘由,这一次众人没有再针对楚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