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页

文凉山大摇其头,道:“错了。大王或许有所不知,这匈奴一族,原本乃是来自于夏后氏之苗裔,夏后氏为夏朝王族,后被商朝所代,商又被周所代,如今之赵国,正是周朝诸侯之一也。若是归根溯源,其实匈奴一族,也是我华夏后裔也。”

优留很显然并没有想到文凉山说出来的竟然是这么一番话,脸上多少显得有些意外,足足过了片刻才道:“就算如此,那么这商朝和周朝说起来都是我夏朝的叛贼,我匈奴人既然为夏朝后裔,又岂能与之为伍?”

虽然很吃惊,但是优留还是下意识的接受了这样一个设定。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匈奴人骨子里就是一个崇拜强者的民族,或者说这就是草原民族的特性,赵国这样的国家虽然对于匈奴来说是死敌,但是匈奴人本身也不得不承认赵国是一个强大无比的国家,能够和一个强者拉点“两千年前是一家”的关系,似乎也不是不能够接受……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优留自己内心的考量,就不足为外人说道了。

文凉山看着优留的神色,眼底不由得悄然闪过一丝喜色,又正色道:“大王这些日子以来,对于中原的文化想必也有所了解了,对吧?所以大王应该知道,这两千年来虽然说夏、商、周三朝王族交替统治,但是中原之中的居民还是那些居民,华夏族人还是那些华夏族人,而匈奴,正是这华夏族之中流落在外的一员啊!”

优留嘿了一声,沉吟不语。

文凉山继续开口道:“所以老夫斗胆请大王想想,既然大家同族同源皆是华夏后裔,那么又何必一定要争个你死我活呢?如今赵国带甲百万,幅员万里,一统天下之势早就已经无法阻挡,敢问大王就凭借着匈奴区区二三十万部众和三四万兵马,又如何能够和赵国抗衡呢?倒不如臣服于赵国,做一个赵国臣民,才是最为正确的选择啊!”

“而且赵国大王素来对于主动归降之人,那都是相当慷慨的。大王应当知道那义渠国的国君义渠胜吧?此人自从投降赵国之后,如今已经被封为义渠君,其爵位相当于大王如今的右贤王,仅在赵王和赵太子之下。大王若是也投降赵国,那么一个封君自然也是不在话下。难道大王宁愿抱着匈奴右贤王这个位置跟着匈奴这个种族一起灭绝,也不愿意以匈奴拯救者的身份成为赵国的封君,享受一生无忧的赵国贵族生活吗?”

在文凉山的这番话说出来之后,优留脸上的表情终于出现了十分明显的动摇。

事实上,对于文凉山的身份,一直以来优留都是有所察觉的。

毕竟这个部落还是优留的部落,文凉山想要在这个部落之中搞什么小动作,就算再怎么隐秘小心也好,显然还是瞒不过优留这位右贤王的耳目。

几个全是从赵国而来的奴隶突然间悄悄的勾结起来,这是想干嘛?答案其实稍微推测一下就呼之欲出了。

说白了,匈奴最为坚决的主战派们早就已经在和赵国的数次战争之中死得差不多了,毕竟越坚决的主战派在打仗的时候就会越是勇猛,所以他们的死亡概率自然就远比那些见势不妙便跑路的匈奴人要高上许多。

不仅如此,匈奴的高层又在接下来的内乱之中死了一大批,最后的胜利者乌维单于虽然同样也是个坚决的主战派,可是经历了这许多次败仗和浩劫之后,许多匈奴贵族们对于赵国的看法就未必真的和自家的大单于完全一致了。

右贤王优留就是这么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