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臣子就好好的当臣子嘛,心里就想着效忠寡人不就好了,整天搞什么拉帮结派干嘛?
但赵丹的心里也很清楚,为了政治利益而联盟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任何朝代都有。
在很多朝代的朝堂上,通常都是会有两派甚至更多的派别,这些派别通常包括文臣、武将、勋贵、宦官、外戚等等,基本上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也就是这个时代比较特殊一些,因为在战国时代末期才开始有了文臣武将之间的区分,之前都是要求文武双全的,所以像后世那种文官武将尖锐对立的情况眼下还不存在。
不过其他派别也已经开始出现了,比如说缪贤就是宦官,虽然并不是七大臣之一,但是影响力其实和七大臣任何一个人相比都不差。
又比如说七大臣之中唯一一个还没有站队的赵国大行人郑朱,郑朱是郑国王族后裔,郑国被韩国灭掉之后他的先祖流亡赵国,多次和赵国王族通婚。
如今赵丹王宫之中就有一个郑夫人是这个郑朱的同胞妹妹,所以郑朱实际上也就是赵国的外戚了。
这赵国政坛还真的是应有尽有啊。
赵丹心中暗叹一声,罢了罢了,水至清则无鱼啊。
赵丹脸色一整,开始进入正题。
“诸卿想必都已经知道那秦国使团到来之事了,所以寡人今天召集诸卿就是想要问一下,现在应该如何答复秦国人?”
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一下子就听出来,大王这是要确定下一步的方略了。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为啥要到这个时候才来临时抱佛脚讨论下一步国策,就不能搞个长远点的,什么五年十年计划吗?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如果用后世的角度来看的话,就会觉得很多时候战国时代的国君们好像都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常常作出一些在后人看来很短视的举动。
不少文章都持这样的观点,比较典型而且有名的有《六国论》《过秦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