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页

左边是七人,为首的是持刀盾的队正小旗官,装备盾牌、苗刀,背插三角小旗,根据营号不同背旗的颜色会不同。

小旗后面是两名长枪手,再后面是两杆抬枪,由四名金军操作。

这个阵形是由明军的鸳鸯阵演变过来,基本是参考戚家军和《纪效新书》来编练,他保留了机动和灵活性,同时又顺应时代,加强了小队的火力。

增强军队的火力,几乎已经成了明军和金军的共识,不过明军主要是加强了火炮的配备,但金军却增加了抬抢。

两国选择不同的路子,则是根据他们的国情和财力决定的。

明军装备了大量的速射青铜炮,金国财力不够,也不像明朝货币改革之后,五德号开始发铜币和纸张铜钞,国内铜锭充足,可以大量铸造铜炮,金国少铜,民间铜钱还不够用,便没有那么多铜来铸炮,也铸不起。

为了应对明朝军队强大的火力配备,金国也不是一味的参考明朝,他们自身也想了增加金军火力和射程的办法。

铸炮根不上,金国便盯上了对火铳的改造,除了仿造明朝的自生铳之外,金国的目光落在明朝的“九头鸟”和“杨鹰铳”这类大鸟铳身上。

像九头鸟这类大鸟铳,原本重二十多斤,用药一两二钱,大弹一个,小弹若干。

大铳距离敌远时,发大弹,距离敌近时发散弹。

这种对于明朝而言,威力不上不下的大铳,并不受军队的追捧。毕竟明朝有大炮可以一炮解决问题,并不太需要这种大铳,但对于国力较弱的金国来说,这种大铳却能弥补金军火力的不足。

金国对这种大铳进行改造,将这种大鸟铳造的更大,每个杆重三十斤,枪杆也分为两种,一种细孔,发射实弹,另一种是粗孔,发射散弹。

细孔能打三四百步远,粗孔也能打一百五十左右,正好给打二百步远的自生火铳,提供火力支援。

这时挺矛而进的俄军矛手,刚接近城门,就遇见进城的金军,他们见有大批军队入城,本能的想要用矛阵将金军捅出城去,封堵住城门。

率先进城的是金将李企晨,他在伏尔加河畔见过俄军矛阵的利害,要是贴上来,金军铳手都得被捅成筛子,他顿时挥刀大喊,“火铳,放!”

进城的金军撞见俄军也是一愣,自生铳手立刻开火,抬枪手快速装填,然后将枪杆架在了同伴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