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页

刘辩点了点头,说道:“也好,兵贵神速,诸葛亮,你大军休整两日,两日之后率领本部兵马,发兵江州,攻打杨素后方,汇合刘裕兵马,灭了杨素!”

诸葛亮拱手道:“微臣遵旨!”

“那微臣呢?”常遇春一听诸葛亮有仗打,而自己没有仗打,便不高兴了。

刘辩笑道:“爱卿便陪着朕在坐镇成都嘛,如今有许多事情,成都也有许多事情需要解决!”

一旁的张松连连点头,他知道这是刘辩的平衡之道,常遇春第一个入川,建立的功劳最大,而诸葛亮,刘裕的功劳相对较少。眼下他留下常遇春,而让诸葛亮出征,其实是对将领的一种平衡。

第1208章 治国之道

两日过后,诸葛亮便率领着雍州本部兵马启程前往江州,对付杨素。

而刘辩则留在了成都,毕竟益州内部还是刚刚平定,他身为皇帝,理应坐镇中央,居中指挥调度,不宜在亲往前线了。

成都也还有许多事情等候他的处理。

平定益州之后,官员的调度问题,毕竟益州的军政大权,以前一直是由司马懿和杨素把持。各个地方,军中,二人的心腹不少,虽然如今益州文武已经投降,刘辩不应该追究他们的责任,但有些人,着实不能大用。

所以平定益州以后,官员调度的问题,便成了第一要务。

其次就是降兵的安置问题,如今天下已定,益州已平,只剩下江东和北方草原未定。待到海晏河清之日,各州自然不会保存如此多的兵力,否则就会造成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

而益州并不属于战略重地,四周并无大敌,只有南蛮,西羌可虑,然并不强大,三五万兵马便可镇压。因此益州无需保持强大的兵力,而益州属于盆地,一旦所设兵马过多,反而更容易造成将领拥兵自重。

如今高颎,张任,司马懿,以及杨素麾下,各路兵马加起来有十几万,这些兵马无疑是多了。刘辩所做的第二件事,便是裁剪兵员,让多余的士兵返回家乡。

治理益州,最重要的还是人才。

这天刘辩召集了几个在益州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才,一起商议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