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页

“在好好看看这里的景色,以后可能不会经常来了。”赫鲁晓夫之所以没有把话说死,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正在制定赫鲁晓夫的退休待遇问题,谢洛夫当然知道勃列日涅夫只是用提拔赫鲁晓夫的退休待遇来收买人心,表明他自己才是赫鲁晓夫指定的领导者,但赫鲁晓夫本人不知道,而且对此还比较满意。

“我已经看到了战胜美国的可能,但不得不说我那时候说必将亲眼看到埋葬美国,有些乐观,我只能说看到了这种趋势,但不一定会看到那一天的到来。”赫鲁晓夫显然对这几年的国际形势非常满意,就像是一首苏联歌曲中唱的那样,从胜利走向胜利。

“是啊,我们的年龄太大了,这种长期斗争似乎不一定会看到结果,但趋势是很明显的,可以交给那些年轻人来完成。”米高扬的资格甚至比赫鲁晓夫还要老,四十五年前米高扬就已经是中央委员,说到这里米高扬想了一下问道,“我们两个都退休的话,中央主席团的委员会空出来两个,你看谁比较合适?”

米高扬因为岁数比赫鲁晓夫还要大,而且在赫鲁晓夫退休之后,米高扬已经清楚的看到,以自己的年龄如果还在中央主席团的话,迟早会遭到敌视,不如和赫鲁晓夫一样一起退休。

米高扬的政治嗅觉是很敏锐的,虽然他从来都称不上是位高权重,但也一直都是苏联领导层重要的一员,能看到一些趋势。

“安德罗波夫是一个很不错的同志,至于另外一个嘛。”赫鲁晓夫也陷入到了思考中。

“你觉得谢洛夫怎么样,这个人很年轻,而且功劳很多,唯一的问题就是资历。”米高扬提到了自己心中的人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谢洛夫出生在高加索地区。被巴格拉米杨元帅养大,米高扬认为他对高加索的民族有感情。在这个时候,米高扬也想要为自己的民族某一些福利,希望高加索那边能够得到一些照顾。

第608章 大会召开

米高扬这完全是自认为,他不知道在谢洛夫的眼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谁对苏联造成阻碍,他就镇压谁。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亦或是阿塞拜疆都是如此。

“谢洛夫么?让我想想吧。”赫鲁晓夫停留在原地一会儿,很认真地说道。在赫鲁晓夫决定退休之后,就必须考虑一下自己退休之后的苏联政治结构。他当然不希望苏联再出现一个斯大林,甚至不希望苏联出现一个自己。

斯大林给赫鲁晓夫的记忆太深刻,而从梁赞州的事情之后,他又明白其实自己也遇到了斯大林当时遇到的问题,那就是他本人的地位比其他委员要高一截。

苏联不在需要一个纵览一切的领导人,所以这也是赫鲁晓夫最终选择了勃列日涅夫的原因之一,集体领导是赫鲁晓夫一直所提倡的,但同时他从来就没有做到过。怎么让勃列日涅夫履行集体领导职责,则是赫鲁晓夫想的问题。

目前来看从性格上面,勃列日涅夫是没有问题,从党内外的风评中都很好,待人和善,有长者的风度,但赫鲁晓夫知道现在的一切不能作为以后的评判标准。他做了十几年的领导人很明白这一点,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集体领导最终会被总书记的权威所冲淡。

所以赫鲁晓夫放任谢列平,同时把经济交给柯西金,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当中形成权威,相反则没有给勃列日涅夫这个第二书记过多的特殊照顾。

时间不长赫鲁晓夫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当中,刚才米高扬的提议,现在正式进入了他的考虑当中,考虑到谢列平和谢洛夫的关系,是不是把克格勃主席放到中央主席团当中做正式委员,这样会不会让谢列平的力量大增,出现政变的风险?

赫鲁晓夫把自己分别带入到了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的角色当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处在他们的位置上,会怎么看待谢列平这些共青团出身的年轻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