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页

不是谢洛夫本人喜欢放卫星,他这么做的用意和谢列平是一样的,谢列平是为了他擦屁股,他更加伟大一点,正在为整个苏联擦屁股。当然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到了今天谢洛夫评估了一下谢列平和勃列日涅夫的之间的力量对比,很愉快的发现,如果赫鲁晓夫按时下台,自己将非常愉快的和谢列平集团一同覆灭。

以目前谢列平这些朋友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根本不是勃列日涅夫的对手。那么整个苏联现在谁才是最大的头,谁能压住只差一步的勃列日涅夫?当然是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从党务到政务都是一把手的赫鲁晓夫了。只有没有下台的赫鲁晓夫才能让谢洛夫感到一丝安全,多争取几年的时间让自己有一些抵抗力,有这个目标存在,别说赫鲁晓夫喜欢一些出人预料的大计划,就算是真的在放卫星,他也要上去摇旗呐喊,放的好……

谢洛夫对远东还算了解,那里除了冷了一点,一般情况下和什么大灾大难都不沾边,如果那边都出现了自然灾害,那整个苏联或者是中国基本上都不会有好的地方。有这种稳定性,谢洛夫才敢提出在那边开垦,不然像是勃列日涅夫在哈萨克把草原弄沙化,那可真出事了。

关于在滨海边疆区的开垦,自然是苏联的集体农庄模式,被很多人诟病的苏联集体农庄模式,其实在斯大林时期规模很小,大型集体农庄合并在赫鲁晓夫时期开始,直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达到巅峰,集体农庄并不能为苏联粮食不够吃背锅,在后世中俄罗斯已经没有集体农庄了,人均粮食的产量还不如苏联,这里面就不提各种指标都下降很多的因素了,苏联副食品供应紧张只能表明人们有钱,生产的东西没有卢布多,而后世的俄罗斯很多东西看起来很多,那是因为人民已经买不起了。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集体农庄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计划工作中,实行以商品产量为出发点的新计划办法;在生产方面,国家只向集体农庄下达一项指标,即各种农产品采购量,其他指标如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牲畜产品率、播种面积与结构等等,都由集体农庄自行决定;在采购制度上,取消义务交售制等多渠道采购办法,实行统一的国家收购制,并固定收购任务,发展农庄之间、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之间的跨单位协作,加强同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的农工一体化。

苏联的农民应该称呼为农业产业工人更加适合一些,用大规模现代化农业作为国家的发展,本身就是在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不然就会出现东北大豆斗不过美国大豆的情况。一百个农民的成果,结果对方十个人的成果和你们一样,就算是你亩产高一点又怎么样?仍然不是美国人的对手。

两百万公顷,不就是两万平方公里,苏联国土面积的千分之一不到,滨海边疆区的八分之一不到,也不是很大。用机械化开展开垦,可能无法和精耕细作相比,但足够解决很大的问题了,未来作为一块比较重要的产量区是绝对可行的。滨海边疆区可能也是苏联唯一能种植水稻的地方了,考虑到天气的因素和稻种的培养,大不了从现在开始筹备,小心一些在天气变冷之前绝对能出成绩。

“滨海边疆区农业第一书记弗拉基米罗维奇同志的看法是非常具有忧患意识的,我们不能满足于现阶段一些成绩而沾沾自喜,提高农业的粮食产量对我们苏联有着巨大的好处,提高国家本身抵抗能力!”赫鲁晓夫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踌躇满志地说道,紧握的右拳增加着他本人的说服力,谢洛夫放的卫星让这位第一书记很是兴奋。

“开垦?让国家安全委员会评估一下其中的风险吧!”苏斯洛夫推了一下眼镜道,他并不知道这件事本身就是谢洛夫提议的。

“克格勃已经派人去调查了,尤拉本身非常支持,正在进行风险评估。”勃列日涅夫不着痕迹的提醒着苏斯洛夫。

“谢洛夫的安全评估我没有意见,如果其中没有问题,我表示支持!”苏斯洛夫没有过多的和赫鲁晓夫对着干,在不涉及自己主管的领域中,苏斯洛夫还算是比较好说话。

国内防谍总局局长谢尔久科此时海参崴的滨海边疆区政府大楼中,对整个滨海边疆区的环境进行评估,海参崴的重要性不必多说,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也曾经到临此城,并表示其可以跟美国的旧金山相比,亦奠定了其作为苏联远东地区最重点的发展城市之地位。

和滨海边疆区州委农业书记弗拉基米罗维奇谈了之后,谢尔久科把各地国家安全局和内务总局收集的情报发往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随后谢洛夫转到了克里姆林宫。

赫鲁晓夫立刻批示机械工业部、林业资源部和共青团、克格勃立刻开展开垦滨海边疆区的活动,同时中央主席团通过文件下达给远东滨海边疆区,进行土地开发。

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克格勃总部,第一副主席办公室当中,谢尔瓦诺夫正在一丝不苟的调阅文件,他是谢洛夫的新任机要秘书,毕业于加茨拿城,是伊塞莫特妮和卢卡妮挑选出来的新任机要秘书。经过两个女人的考核,让两人都很满意推荐给了自己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