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各大总局自己处理各自的事情才是最应该做的,谢洛夫给自己的定位是发展而不是干涉,他一个人的关注点肯定没有克格勃全体的关注点要多。比如对于联邦德国的渗透行动谢洛夫就从来没有过多的关注,但这方面的工作也一直都在进行,马库斯沃尔夫就在去年和第一总局合作了很长时间,这个工作的重点就是在败坏联邦德国的国际名誉。
一些斯塔西特工被派到联邦德国境内,他们受命捣毁犹太人纪念碑教堂和小店铺,在墙上张贴反犹标语。克格勃策动的这些活动自然而然得到当地流氓和新纳粹分子的响应。三个月内,联邦德国当局登记在案的反犹太行动共有将近一千起。后来苏联的行动突然停止,但也早已破坏了联邦德国在国际公众心中的形象。联邦德国政治家和宗教活动家不得不饮下这杯屈辱的苦酒。《纽约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波恩无力彻底清除纳粹遗毒》再好不过地说明了外国报界对联邦德国的普遍反映。
以色列还曾经不止一次的对联邦德国政府提出抗议,还不忘了用民主德国敲打一下联邦德国的举动,让民主德国和以色列一直处在停滞的关系有了发展。
一个星期后成功完成电子侦察的舍瓦廖夫中将终于到达了柏林,谢洛夫和马库斯沃尔夫一起迎接克格勃这位电子局长,舍瓦廖夫中将四十八岁,和很多苏联人一样,脑袋上有些地方支援中央的趋势。
“你说的是去年的十二所大学联网的事情?你觉得我们应该首先从柏林开始组网么?我的第一副主席?”舍瓦廖夫中将有些狐疑的问道。
“不错,这里是真正的冷战前线,我们和美国人的电子较量,首先将从这里开始。”谢洛夫加重了自己的口气道,“我们都明白,我们的起步比美国人要晚一些,但却并不落后,因为我们都在摸索阶段,美国人也不敢说自己在这方面一定比我们强!”
谢洛夫这么做也是希望斯塔西能够更容易的覆盖住民主德国,其实也是在从侧面观察一下这方面的发展,控制论到底有没有一点实践性,将从民主德国的反馈结果来论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谢洛夫会为民主德国尽全力创造好一个环境,防止这个过程被打扰。
“好吧,既然这样那就从国内调人,我们首先开始的地方是?”舍瓦廖夫中将问道,“是政府部门么?还是从人民军开始?”
“都不是,是从柏林近百家高等院校开始。”谢洛夫做出一副抓取的姿势,低声说道,“学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群体,这个群体我们必须掌控在手里。如果在民主德国取得成功,下一步我们就推广到其他盟国的学校中。”
第300章 两场战争
一直以来谢洛夫好像忘记了一个东西,苏联的问题不是苏联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普遍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存在,既然这种问题都存在,那就不一定要首先在苏联国内解决。可以找出一个有这种问题的国家先开刀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控制论这个东西不一定有用,但万一有用呢,没试过谁知道是怎么回事?
此时苏联的小伙伴们就有了价值,从忠心程度来讲,其实他本来应该从保加利亚开始。但从地理位置上则不同,他不相信在苏联的照料下,单单一个国家还会因为推广控制论出现在灾难。民主德国地处前线,要是真的有效果首先会把民主德国的风气改一改,民主德国的官僚阶层一定是存在的,但这个国家的官僚阶层对于苏联来讲,并不算多么强大,反对意见肯定不会像是在苏联国内这么强,暂时压下去并不困难。
柿子还叫先捡软的捏呢?谢洛夫不会因为自己是克格勃的第一副主席,老大目前也够给力就不知道东南西北,真的把别的部门不当做一回事。只要有效果,未来来利用这些盟国在对苏联造成影响,这种迂回的办法一样可以被接受。
“这种网络的建立,会让我们更加容易掌控住民主德国的动静。如果早知道你的目的,我应该把格雷斯科中将一起找来,我们两个总局一起行动可能会更加快速一些。”舍瓦廖夫中将等到马库斯沃尔夫走后,这么对谢洛夫说道。
格雷斯科中将是监视调查管理总局的新局长,克格勃内部名列第七,和第八总局局长舍瓦廖夫中将共同进行电子调查方面的工作,只不过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两个总局加在一起,就集中了克格勃八成的电子侦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