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他们相对的忠诚和可靠,至于其他方面的专长和技巧,反而可以慢慢的学习和培养。
只是,受限与时代和靖和技术手段,以及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投入的限制,如今淮东的情报系统虽然没法像后世,把全民监控系统做到极致,而大名鼎鼎吧的民德情报机关斯塔西一般,几乎把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发展成为所谓的“通报合作者”;
但是得益以从淮镇建立初始,就实行到现在的军事化编管和劳役营体系;因此,在马统调和社统调交叉的合力下,还是可以做到核心六州之内,每一个超过十户以上的聚居点内,每一个集市和驿站,野外的客舍茶店当中,都有相应复数存在的兼职眼线和外围合作者。
而在六州之外已经建立稳定治理的地区,村以上基层组织,则相互不知道对方身份的兼职眼线和外围合作者数量还会更多一些,以实现某种相互交叉对照的准确性。
而在新占领和开拓中的延边各州,也能保证各大检疫营和编管地之中,有足够数量的合作者和反馈来援。
不过其中各种身份和职业的人都有,具体的职业水准和素养也不能奢望太高,也就是后世居委会大妈之类的水平。平时就定期报告一些觉得可疑的任何事物,并且在上级的临时要求之下,提供某种本地职业和身份上的有限掩护。
为此,每个月大概要花掉价值十几万缗的实物补贴和其他费用,不过取得的性价比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底下反馈上来的信息纷繁复杂,不可能全是治安方面的,还涉及到基层的舆论风向和地方秩序、市面流通和经济状况,都可以得到有限参照和对比的价值。
这对于维持统治基础和提高各级政权的管理效率来说,还是有不少正面的促进意义的;因此,这些数量颇大的基层信息,经过专业人员的归总和统计之后,都会专门别类归档封存;待到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提取和参照。
比较方便的发现问题所在或是相应对策方向、可取之处。这样,在和平时期可以通过牺牲部分效率和对延迟的容忍,来保证相对全面的严谨和周密;也可以在特殊时期针对性的集中资源在某个领域,以获得效率和反馈上的加成。
此外,随着地盘的扩大和可利用的人口和其他资源增加,淮镇对外的情报工作和布置,也总算有所突破的契机和爆发式的长足发展。
由此,也不再是完全倚重与军事方面的预先侦察和武装潜袭刺探了。
目前按照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主要还是可以分作几个侧重点不同的方面:
最重要的方向,还是群龙无首而各种势力乱成一锅粥的河北方面;主要还是以张邦昌等地方大势力的内部发展合作者为主的情报渠道;
此外,通过从河北三州当地收拢的流民和收降俘获的俘虏当中,用相对的生活保障水准和变相的人质担保等手段,也发展了一批可以短期提供消息或是一次性的所谓志愿者。
其次是河南方面,这一部分起步的比较早,但因为长期作为北朝多次清理过的腹心地带,实际效果却是相当有限;
因此,目前主要是针对河南境内的那些驻留友军的动态,通过私下的战地利益往来和输送,在防备较少的粮台后勤部门,收买和培养一些长期的消息通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