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6页

想想大明朝,中明以后,海贸兴起,工商大兴,资本萌芽。可是朝廷却穷的叮铛响,为何,就是有太多特权阶层的偷税逃税了。

最有钱的那些人都不交税,每年朝廷的巨大开支都压在最没穷的那些穷老百姓身上,还动不动加征加派,地方上也各种摊派火耗,结果就是活不下去的百姓农民起义,葬送大明了。

大唐给勋戚贵族们分封,给他们领地一半的税赋收入,可以说也是让贵族们愿意纳税的一个交换了。

不过一年一个亿的收入虽多,可朝廷的开支也大。

贞观十四年的累积,从过去的国库空空,到如今国库里存钱折铜一亿贯。

李世民留下的底子还是很厚的。

只是当初被张超坑了一次,朝廷空有各种金砖银锭铜锭,各种绢布粮食,却一时不能变现兑付百姓的纸钞,加之应对失措,最后若出了金融危机。

而南军入京后,李记各地钱庄秘密藏起来的那些钱就都拿了出来,加上朝廷各地的钱,迅速的平息了这场金融动荡。

如今朝廷货币改革,一改过去全面流通纸钞的办法,而是钞币兼行。一面是把如今四大商业银行的印钞权加大兼管,虽然还能印钞,可纸钞发行准备金却提高了,贷款准备金同样提高许多。

另一方面,朝廷不停的铸造新的金银铜元宝,又回收旧钱,让各地的民众对市场的信心不断加强。

张超主持的内阁,如今的一个根本预算制度,就是量入为出。朝廷每年会先做出一个来年的财收预估,然后把其中的九成拿出做明年的财政支出预算。剩下一成,存入国库作为储备。

贞观这些年来一直是这样,才积蓄了一个亿。

一亿财收,九千万支出,其中八千万直接做预算,剩下一千万是划给九位内阁宰相。

当然不是给他们私分,是每人掌握一笔作为宰相特别预算资金,用以各自分管的那一块的紧急调用资金。

比如分管兵部的宰相,他手里有一百万贯特别预算。万一第二年的军费预算超支了,这个时候就得从他的这笔钱里先调用。若是还不够,那还有次辅和首辅的特别预算款。

张超身为首辅,手里有两百万特别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