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远征军的后勤需求,李植征召了一镇九省一半的民用蒸汽轮船,动用二百多条轮船,将小山一样的物资运到了广东钦州防城——此时的行政区划和后世不一样,广西省南方的沿海地带在行政区划上全部属于广东,广西没有出海口。
粮食和军用物资运到防城港以后并不走陆路,而是动用轮船往越国沿海地带送。越国的土地基本上都靠海,从海上运输可以减少后勤线被敌人打断的风险。前面的部队打到哪里,轮船就把军事物资送到哪里。
不仅是前线的轮船和民夫在忙碌,后方的仓储物流人员同样忙个不停。在后方,各种物资源源不绝的运到天津,一车一车地往轮船上装。可以说,整个天津都因为这场远征动员起来了。
李老四指挥十五万大军一路南行,在越国北部的北江城城东遇到了越国的军队。
越国军队人数也不少。
很显然,越国北部的郑家和南部的阮家已经联合起来了。在灭国的威胁下,在李植这个前所未有的敌人面前,南北两个宿敌放弃了往日的恩怨,组成了一支人数在十二万左右的联军。
根据李老四的情报,其中有郑家九万人,阮家三万人。
两支大军对峙在北江城城东的冲击平原上,各自列阵十几里,浩浩荡荡。
李老四将中军设置在一个较高的土丘上,用望远镜观察越国的军队。
越国大军的西边是郑家的军队。郑家的士兵装备很落后,所持的都是长枪大刀,身上连盔甲都没有。而东边的阮家军队就看上去精锐多了,阮家的士兵都穿着锁子甲,不知道是和西方人买的还是自己生产的。
阮家三万人的队伍中还有六千把火绳枪。火绳枪完全是西式的,李老四换了个高倍望远镜仔细看了看,确认这些火器都是来自欧洲白人。
阮家的队列中,更有一百多门火炮。不过那些火炮都是小炮,最重的不过十二磅。
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东西,只能算是过时的武器。
唯一让李植麾下将士们吃惊的,是阮家队列中间一百多头战象。
那些战象李老四从没有见过,一个个都有两、三米高。战象身上披挂着巨大的锁子甲,背上坐着两个士兵。前面一人是驾驭战象的人,用一个类似马缰绳的东西控制战象的方向。后面一个人手上举着一把火绳枪,是战象上面的远程火力。
那些战象经过长期的训练,显然已经十分驯服。此时战象站在军阵中,几乎是一动不动,看上去分外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