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宋濂擅作主张,也把赵城的计划打乱了。
赵城迫不得已,改变了想法,转变了思路,思考未来究竟要怎么走?!
这段时间以来,倒是想到了两条方案。
一,直接去两广,找他爹南雄侯赵庸。
二,直接去黔州,阻止大明平定云贵。
若选择第一条,赵城便可从岳州府南下,直接与南雄侯取得联系。
不过,他还要找时间和机会,实际控制一支军队。
此后还要建议赵庸,缩小实际控制范围,强大自身实力和提高战斗力。
从现在的情况来说,这条选择是赵城最好的选择。
毕竟,他爹南雄侯形式上控制了广东。
虽未实际掌控,但在广东具有无与伦比的话语权,若能说服赵庸,赵城行事会非常方便。
但现在的问题就是,南雄侯会在这等大事上听他赵城的安排和建议吗?
如果不听,赵城能武力胁迫赵庸吗?
这些都不算大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广东很难抵御大明的军队。
赵城非常清楚,若没有突发变故,傅友德等大军长驱直入,半年时间不到就能平定云贵。
此后大军一定会东进,赣江大军、湖南大军南下,两广不可能挡住。
大半年时间的发展,赵城很难形成一支百战百胜的强大火器军。
一旦大明军队扫荡下来,他也只是舍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这对赵城来说,是最无力的结局!
毕竟,粮食是基础。
如果他在广东种植的粮食带不走,那不是为傅友德等人做嫁妆了吗?
如果他不在广东种植粮食,那不是白白浪费时间了嘛!
但不去广东而选择去黔州的话,赵城依旧举步维艰。
想要在黔州那样一个环境下发展壮大起来,强大的盟友是必须的!
如果有盟友支持,在黔州发展,反倒比在广东更有优势。
因为黔州山多,很多地方无路可走。
大明军队想打进来,本身就难如登天!
一旦赵城在黔州站稳脚跟,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都能在黔州生长,对黔州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农业不是问题,粮食基本不能阻碍赵城发展势力。
那据守黔州,外御强明,迅速发展军工,提高生产力,进而实际控制黔州。
这一切,都会如鱼得水般自然。
赵城敢肯定,只要黔州在他的实际控制下,大明想要打下黔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黔州,何尝不是如此!
地无三尺平,大军前行,累都要累死!
等到赵城势力进一步发展扩大,辐射开来,很容易就能攻占云南、巴蜀,基本上就能实现割据西南的目标。
不过,赵城还有另一种想法。
南下广东,据守广州,若事不可为,迅速退往海南,甚至再往南方撤退。
但这样做有一个弊端,人手可能是一个问题。
这一路撤下去,等到吕宋岛上,可能就没多少人了。
人手不够,很多东西想要迅速发展,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这条,也只能当作备选中的备选。
关于未来如何走,赵城整整思考了三天,最终还是决定西进!
要找机会联合黔州土司,狙击大明军队,极大程度阻止他们平定云贵。
这样,或许还能牵制住大明西南方向的军力,减小南雄侯赵庸等人的压力。
只要给赵城几年时间,一定能培养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具有先进的作战理念,装备先进的战争武器,配对先进的医疗,再有强大的兵工厂……
横扫巴蜀,割据西南,未来拥有无限可能!
一旦占据巴蜀,在他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库、资料库的支持下,巴蜀很容易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
虽无法达到二十一世纪的水平,但达到二十世纪的水平还是非常可能了。
而且,不是二十世纪初,起码也是二十世纪中叶。
在庞大的数据资料支持下,四五十年就能走过曾经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
赵城做下决定,不再浪费时间,全速前进,向西而行。
而这几天的时间,宋濂在武昌引起的渲染大波已经扩散开来。
那本所谓《新华字典》,也成了全民讨论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