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翌日,义纵军队既渡过北河。
此时,汉军在北河上已经搭设了六个简易浮桥。
浮桥,在中国又称之为“艁”(zao)。
早期的艁,看字体就知道,是一种将木舟捆绑起来,形成河上桥梁的方法。
所以,架浮桥又被称为梁。
如房之梁,横架江河!
早在春秋时期,甚至西周时期,诸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这种浮桥的架设之法。
并且,将之纳入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之中。
所谓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
诗经之中就有赞曰: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个方字,实际上是方舟的方,而非许多人理解的“泭”。
发展到秦汉,艁舟之术,其实已经经过了一次飞跃式发展。
特别是在秦始皇时期,为了解决军队渡河问题和皇帝本人巡游天下,横渡江河时的障碍,秦人将艁舟之术,在旧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良。
出现用双舟一体,首尾相连,互相捆绑的浮桥。
秦极盛之时,在这北河、南河,架设了大量永久性浮桥,以供军队和士民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