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在,周显心里一直有一个疑惑。
哈齐尔怎么不攻打宣府?
而是直接挥师大同?
而大同边镇的防御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间点表现的如此脆弱?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大明朝在大同边镇五十三堡之中,囤了十万大军。
却被四万人冲的接连战败。
而且丢城失地。
按理说,大明朝跟哈齐尔所部最近的边镇是宣府。
直接对宣府用兵,能够极大的缩短蒙古骑兵的物资供应速度。
可是他却舍近求远攻打大同?
这一切都不是巧合。
而是哈齐尔知道他可以在大同这边得到好处!
哈齐尔为什么会知道?
周显苦思冥想,排除了一切不合理的因素,那就只剩下唯一可以解释的地方了。
周显万万没想到九边之首的大同竟然形同虚设。
好在他给山西巡抚蔡懋德的政令也足够清楚。
大明朝支援被西北的粮草目前都朝着雁门关囤积。
雁门关扼守大同边镇的最后一道防线,又是天壤的天堑。
周显就等着自己入驻雁门关,然后跟哈齐尔来一场殊死决斗。
作为监国的驸马,他这一次进军西北,意义重大。
不止是军事上的,还有政治上的。
毕竟周显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大明的皇权。
再加上他如今在大明朝堂之上威信十足。
又深得诸多文臣武将们的拥护。
是以周显如果这个时候稳定大同,那就具备了真正的守国门之功。
不知不觉,周显已经带着大军进入了开阔的官道。
虽是山西境内,但是因为大同府的战事爆发,山西的军队也开始往那边汇聚。
但是那些士兵都是多年不曾打过仗的军人。
大明朝的西北,军事力量的话语权远不如北方。
就在周显安排大军原地扎营,休息一个时辰继续行军的时候。
禁卫军的前锋将领薛刚折返了回来。
作为前锋,有刺探军报之权。
因此簇拥在周显身边的锦衣卫并没有横刀阻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