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高顺和藏霸两人,已顺利的攻占了颍川北部和河内,趁曹军尚在忙于抵抗公孙白大军南下之际,已然将轩辕关和虎牢关的退路予以堵塞。
攻下鄢陵,便可兵临许都,结束绵延近三年的中原大战,这一战对于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曹操和孙策、刘表达成临时协议之后,两军纷纷撤兵,曹操几乎将所有兵力全部集中在鄢陵一带,在鄢陵之地达十五万大军,这已是曹操在中原最后的战力,除此之后便只剩下许都城内的四万大军,和关中的兵马了。
然而,鄢陵之地,却似乎是一处易守难攻之地。
鄢陵城之北,有一条大河,叫洧水,此时的洧水比起后来称为双洎河的时候要宽的多,号称“小黄河”,河面宽达两三公里,按照当时的算法就是宽达千余丈,再加上大雨之后,河水暴涨,河面白茫茫的一片,从河这边根本看不清对岸。
不过,在无数次水战吃亏之后,曹军似乎放弃了据守洧水南岸的想法,仅仅只派满宠率万人在洧水南岸建立水寨,防御公孙军渡河而击。然而茫茫洧水,根本就挡不住船坚弩利的公孙白,对于水战尚处于启蒙阶段的曹军,仅凭数里水寨,又岂能阻挡住公孙白的斗舰的攻击?
而对于曹军真正有利的则是鄢陵之地多冈陵,光后世便有龙形岗、郜村岗、大胜岗、半截岗、杨河岗、凤凰岗等等大大小小上百处冈陵,这还是后世经过千百年来百姓挖土造田之后,在当时的冈陵不下千处,比起雍丘的沙土岗要多得多。
冈陵多,只要稍稍修筑一下,便是连绵起伏的防御工事,鄢陵城四周的冈陵连成一片,营寨匆匆,层层阻隔,号称是连营百里,防线更是达到五重。
第一重:典韦之子典满、贾逵率三万兵马,守大河岗、野猪岗、彭家岗一带;
第二重:刘晔、史涣率两万兵马,守清风岗、黑羊岗、凤凰岗一带;
第三重:张既、孙礼率两万兵马守杨村岗、恶龙岗一线;
第四重:于禁、夏侯德率三万兵马,守乐陵岗、孝岗一带;
第五重:此战主帅乐进、副帅曹休率四万大军,镇守鄢陵城,主持整个鄢陵之战大局。
五重战线连环,后面一道防线既可在战争相持不下的时候派兵支援前一道防线,而且前道防线一旦被攻下,又可退守到第二道防线,而不至于像在野战之中,一旦战败便是兵败如山倒,数万大军成了溃军,一哄而散。
而最重要的两点是:其一冈陵之地连绵起伏,公孙军骑兵就失去了应有的威力,不会出现之前野战之中,数倍兵力的曹军士卒被一冲而散,连想逃都奔走不及,乖乖做了俘虏或者被斩杀;其二,鄢陵之地,不但冈陵遍布,而且河流纵横,小小县境之内,竟然有二十多条河流,不宜大量驻军。公孙白虽仍有二十八万大军,却无法像之前的大战一样,放眼过去都是茫茫原野,几十万大军可以齐头并进、汹涌而来。在这样的冈陵遍地、河流纵横的地形,二十八万公孙军受地形限制,恐怕前军到了大河岗,后军还排在二十里之外,这样兵力的优势便在短时间之内几乎不存在。
很显然,这将是公孙白跃马中原以来,最难打的一次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