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页

除了白马义从和墨云骑,眼见公孙度已日薄西山,公孙白如日中天照耀着辽东大地,许多原公孙度部降卒,纷纷加入太平军,如此一来,经过一番精选之后,太平军也激增到了三万人,其中骑兵就达到了一万二千人。

在襄平城中整顿了几日之后,城中的六七万俘虏,便被公孙白下令强行迁往玄菟郡和辽东北部各县,将之编为屯田民。

在那里,邴原、管宁和李敏等人,早已为这些俘虏选定了开荒之地,只等明年春暖花开,便仿效曹操的屯田制度,令这些俘虏开耕荒地,种植麦子和棉花。

辽东之地,地广人稀,而且都是肥沃的黑土地,用来养草喂马实在太可惜了,一亩草地还不足以养一匹马,而这种肥沃的黑土地,而且临近海洋,海洋气候使辽东半岛上冬暖夏凉,气候温暖湿润,若是用来种麦,即便在那个时代,产出个一百五十斤也不是问题。

所以公孙白缺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

虽然说依靠三郡的粮食产量,再加上将铁器卖给中原各地的商人,再和他们换粮草,支撑三四万兵马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公孙白要的不是称霸辽东和辽西,也不只是幽州,他要的是整个天下。

公孙度触怒他只是一个借口,就算公孙度乖乖的守在辽东闷声发财,他也会找个借口打过来,这北大荒之地,他要将其变为他的北大仓,支撑他席卷天下的后盾。

不过,要将辽东之地的土著百姓强行转变为他的屯田兵的话,便会令他在辽东的声望一落千丈,甚至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抗,而且邴原等人也未必会再支持他。

而这些俘虏,原本就是带罪之身,而且大部分是异族,用他们来当屯田兵是最好不过了,而且时间一长,或许他们还会爱上这种生活,因为虽然过得艰苦一点,但他们至少衣食无忧,有衣穿,有饭吃,在这个乱世也算是一种满足了。

由公孙白提供农具、土地、麦种和棉种,负责他们的衣食住行,再加上大量缴获的畜力,那些牛和七尺左右的战马,都可用来耕田。这样一人种十亩麦和三亩棉花完全不是问题,则到秋收的时候便可产一千五百斤粮食和三百斤棉花,平均每人每日消耗一斤半粮,一年也至少可余一千余斤粮食。届时公孙白再以市场三成的价格收购他们的粮食和棉花,让他们手中有钱可以买其他生活所需用品。

当然,公孙白也不会让这些屯田兵长期成为他的苦力,只要他们耕种满三年以上,而且上交的粮食和棉花达到规定的数量,则他们便会由屯田兵转为佃农,每年只要上交三成的粮食和棉花给公孙白即可,这样一来又让这些俘虏看到了翻身的希望,将更加刺激他们的积极性。

就在接到高句丽人和夫余人大败,高句丽王伯固战死的消息之后,困守在新昌城的公孙度长叹一声,不敢在新昌城逗留,而是趁着风雪之际,率着一万多残部逃往了乐浪郡。

如此一来,整个辽东之地都落到了公孙白手中,辽东南部的新昌、汶县、安市、西安平、沓平、辽队等县的县令纷纷传书到襄平城,向公孙白示好,表示愿意效力于幽州牧刘虞的麾下。

有了邴原、管宁、李敏和王烈等人,公孙白基本不用担心辽东之地的治理问题,放手而为。

与此同时,公孙白又传书到右北平郡,一面禀报辽东之战果,一面请刘虞支援粮草、麦种、棉种和农具。

而辽东的疆域和管理者也发生了变化,公孙白将辽水以北之地全部划为玄菟郡,以便于管理,请刘虞任命邴原为玄菟郡长史(已任命李敏为太守),任命王烈为辽东太守,管宁为辽东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