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页

冶铁营归亭侯府所有,在土垠城外的两三里外,这里有几十间房舍,和一个方圆达数百步的大院,左边堆放着如山的铁矿石,右边则整齐的码放着冶炼好的钢锭。

每天都有马车来来往往,进出冶铁营,有的是送铁矿石的,也有的是来拉钢锭的。虽然有人奇怪为什么这里的既然是冶铁营,为何不见冒着黑烟的高炉,只见到铁矿石进去,钢锭出来,但是亭侯府的事情,也没人敢细问。

重要的是,这里的铁矿石卖价是最好的,至于钢锭,一律不外卖,全部送到离冶铁营不过百步外的天工营。所以即便原有的冶铁业不被禁止,也不得不放弃,他们既出不起亭侯府的价钱来购买铁矿石,而且冶铁质量极差,也没人买他们的铁块。

天工营,取巧夺天工之意,即亭侯府所建的工匠营,主要以铁匠为主,也有不少木匠。这里汇集了幽州境内最优秀的铁匠和木匠,当然造出来的也是最好的铁器。除了部分兵器以外,大部分打制的都是农具,包括锄头、曲辕犁、钉耙等物品,都是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农具。

天工营的农具,开始只在右北平郡内热卖,后来逐渐扩散到了整个幽州,乃至冀州北部,于是才出现了在上蔡县甄俨所见的那一幕。

在天工营,铁匠按照手艺的高低进行评级,不同等级的铁匠工价也不低,像陈老五这样的一级铁匠的工价自然是最高的,所以陈老五才会一举变身为钻石王老五。

优质的铁器,除了铁匠们的手艺好之外,真正的原因还是钢料好,优质的钢料不但打出来的铁器坚韧耐用,而且也节省了铁匠们锻打的时间,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才能在整个北地畅销。

至于钢料,经过兵甲系统锻造出来的炒钢,都是按照这个时代最优质的炒钢料质量所批量锻造出来的,几吨炒钢料只需要十分钟就全部完成。

第113章 见面就想人家妹妹

作为一个穿越者,除了有个逆天的系统,没事爱装逼,公孙白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优势,毕竟他只是个程序猿,而不是工科狗。

不过,作为一个农二代,他终于还是惊艳了两把,其一就是曲辕犁的发明,其二就是肥田耕种的推行。

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都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耕地,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但是这种犁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高。在唐代的时候,发明了曲辕犁,将长辕、直辕改成短辕、曲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但使犁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后来到宋朝和清朝,对犁都有改进。

但是公孙白却一部到位,直接剽窃了现代犁的设计,这种梨不但吸收了曲辕犁的优点,而且增加了调解深浅和方向的功能。足足使犁地的效率增加了一倍多。

这种梨由公孙白凭着记忆画的草图,再由工匠进一步完善,由系统制造的优质炒钢料打造而成,经过优质炒钢料打造的铁器又远远比之前的普通铁器的使用寿命增加了一倍。这样幽州的造犁技术足足领先了世界一千八百年。

除了发明曲辕犁,公孙白还推行田地施肥的改革。先秦至汉朝,已经有了施肥的概念,并采用草木肥田。《诗经·周颂》中有“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说明西周时已认识到杂草腐烂后的肥田作用。《礼记·月令》说利用夏季高温和降雨沤腐杂草,可以“可以粪田畴,可以美上疆”。但是肥源仅限于草木等肥料。

公孙白下令百姓采用溷肥(厕所里的人粪尿)、厩肥(牲畜粪肥)、蚕矢(蚕粪)以及其他排泄物来、碎骨等肥料来肥田,使肥源大大增加。由于公孙白在民间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使这一肥田法迅速被实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