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页

对于户部中人以及参与运粮的各方势力,甚至包括辽镇的军将们,都不愿意用这种省钱快捷的法子,花费的少了,能捞到的好处也就少了。

可眼下这个局面,辽东局面不稳,山海关到广宁,广宁到海州再到沈阳、辽阳一线都是麻烦,不仅有建州女真的威胁,还有蒙古部落的骚扰,甚至本地兵丁和那些客军也都是大麻烦,粮草过境,直接私吞都是有的。

好处少,总归是有的,比鸡飞蛋打要好,这海运的建议提出来之后,再也没有人说什么海路风险,粮船容易倾覆,大家都说便利,万历皇帝也就准了,山东这边的日子比从前总归好过了些,不管怎么说,粮食军资过境,总归能剩下些……

不过即便做了这么多,不管是皇帝还是内阁,还是户部的上上下下,都知道这些治标不治本,这些年国库亏欠的是个大窟窿,不是什么东拼西凑点银子能补上的,眼下辽东眼见又是个新的花钱大窟窿,要想出生钱的法子。

银子不够,就从民家刮,这法子自古以来都是好用的很,嘉靖年间,为平定倭患,南直隶、浙江、福建加征“提编”,合计四十余万两,有这个先例在,万历皇帝和内阁六部商议之后,决定加征辽饷,第一次加派就是百万两以上的数目,等于是天下间纳税农户的负担骤增四成,而有功名免税的依旧不用缴纳。

这加征辽饷一出,朝廷上下都是松了口气,加征三年,什么缺口都轻易补上了,地方上和民间辛苦些,忍耐几年也会过去,小小女真,难道三年还平定不了吗?还有人更加乐观,觉得杨镐督师出关,平定建州女真指日可待,到时候大家再把这个加征辽饷停了就是。

对这个加征,清江浦上上下下没什么反应,加征的是田赋,是种地那些苦哈哈泥腿子们的事情,和做生意的何干,有明一代,这商税从来不怎么在意,商人们从不把缴纳税赋放在身上,没有身家背景的,或许被官府巧立名目敲诈勒索,可生意做大了,谁背后没个靠山,在乎这个作甚。

“……当日张江陵一条鞭法,以为于国于民两便,粮赋徭役折银一体缴纳……时至如今,粮赋徭役不得少,折银不得少一文,只恐这加征亦如此……”

第0620章 赵凤的百岁

和商人们的轻松不同,王友山的书信上对这个加征很是担心,有识之士都能看出隐忧。

当年张居正行一条鞭法,清丈天下田亩,说是与民方便,将田赋和徭役都折成现银缴纳,征收上少了可以动手脚的环节,国库收到的银子也大幅增加。

只不过这个一条鞭法却没考虑民间缺少通货,不管是银子还是铜钱,都是稀少无比,把田地收成折算成银子,这就要被士绅狠狠盘剥,所谓“钱贵粮贱”的说法,就是源自于此,大量的百姓破产卖地。

等张居正身死,他的一切政策都被翻过来,一条鞭法自然也不例外,不过百姓们身上的负担没有减轻半点,田赋和徭役折抵的现银依旧在收取,然后粮食和劳役重新摊派在百姓身上,等于负担加倍,这让百姓农户的负担雪上加霜。

王友山的担心就在此处,大凡赋税额度,加上去容易,减下去可就难了,加征辽饷,上上下下都以为灭了建州女真边患之后,就可以取消,可以大明的习惯,哪有那么容易。

这次王友山的书信并不比官方的消息早多少,赵进回到徐州之后,徐州一州四县的吏目和差役们也得到了消息。

裁撤差役、工钱减半这个说法根本没人理会,大家本来就没有工钱,靠着自己本事发财,各处衙门真正关心的是加征辽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