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页

焦强一上任不扩张海军,反而削了不少舰船,这让胡发奎反而急了起来。胡总统找焦强多次谈话,焦强的回应也非常有理由。这些削减不仅不会使大唐海军损失战力,反而会使大唐海军更加精干强大。削减了不必要的维护费用,精锐化了海军的战斗力,虽然规模有所缩小,但是大唐海军的强大仍旧是毋庸置疑的。

胡发奎也知道,焦强的选择其实没有错。按部就班地发展,新建更多的导弹驱逐舰和护卫舰,大唐海军确实会更强大,但是他追求战争,战争就需要更大的舰队,缩减舰队是不符合他的期望的。所以胡发奎提出要焦强增建更多的舰艇。

白南留下的庞大国家财力雄厚,整合了各海外领的经济实力,大唐的经济总量已经在1811年突破12000亿唐元,经济奇迹仍在延续。尽管大编制二百万的部队规模使得人事方面的支出也是巨大,但得益于经济总量的膨胀,大唐仍有足够的资金去开发装备和换装。十五年造舰计划是没有考虑过开战的正常和平时期的军事发展,1811年的年造舰总吨位甚至也就是1808年造舰吨位的一半。胡发奎不能容忍浪费大唐军工业庞大的产能,而耽误他的大战计划。

于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等方出面,要求海军拥有更强更大编制的舰队,重点打造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核潜艇,以及两栖舰船,航母方面则要求上马十万吨超级航母的科研项目,并且增强海军航空兵的水平。

在焦强这样理智的海军人眼中,这样的计划根本称不上计划,因为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他所精简出来的大唐海军,一样有能力战胜欧盟海军。他把战列舰甚至都扔到一起去,实际上就是抛开累赘。现有的大唐航母编队,战力充沛,不惧任何挑战,再加强的意义性很低。

但是上面的意思是这样的,焦强作为一个必须遵守命令的军人,显然是不可能违背的。不过焦强倒是以调整全盘计划会造成更大的浪费,新一代舰艇技术开发和成熟很快为由,希望以尽可能稳健的方式调整发展计划。

在这样的情况中,一些项目被加快研发和建造的脚步,比如白南级导弹驱逐舰之后的昆明级。大唐海军准备了相控阵雷达、神盾系统、垂直发射装置等东西,能够一步将这种标排八千多,满排过万的大型驱逐舰一步带入神盾舰的门槛。昆明级驱逐舰的造价几乎一艘可以顶两艘半白南级,当然作战实力也是成倍提升的。

而更多的建造计划被扩大化,比如现在平均每年下水6艘的白南级驱逐舰,从哪个方面来看,都算是比较快的建造速度了。现在上面直接要求每年的建造数量从6艘直接提高到12艘,相当于每个月造一艘。而实际白南级导弹驱逐舰和白霜级导弹护卫舰的建造数量没有变化,仍是82艘和116艘,只不过会提前几年完成建造。

被大增总建造数量的是两栖攻击舰和船坞登陆舰,因为胡发奎预计大唐在开战之后很可能不断地增加兵力到欧洲,两栖舰艇的作用甚至不亚于主战舰艇,原本计划中8-16的数量很可能不能满足需求,所以要求两栖攻击舰提高产量到12艘,船坞登陆舰提高产量到26艘。两栖攻击舰的建造难度略大一些,不过船坞登陆舰相对建造比较简单,速度也可以很快,这型舰艇的大量服役,使得大唐能够一口气集结起军团级的兵力进行登陆作战和战场支援。

核潜艇方面也是同样的故事,攻击核潜艇每年四艘要调整到每年八艘,而且更新的核潜艇也许快速研发成功进行建造。

虽然这种事明摆着是上级领导瞎指挥,但受益者也是海军,海军每年拿着几十亿唐元的巨资挥洒着,更多的舰艇也进入舰队里。焦强感觉没有必要,但仍会执行。

大唐海军各造船厂对此也表示欢迎,毕竟是有钱赚,实际上这些增加的造舰数量,也就是达到他们满载产量的一半左右,真的开足马力开始建造,那个数量就会特别可怕了。所以,没有人能挑战大唐的主要原因就是,唐人太多、大唐工业制造能力太强。

第897章 航天

大唐的军事计划向来是不会公布具体的预算去向和建造计划的,这个年代也没有人会要求大唐搞军事透明,因为就压根没有人觉得军事是应该透明的。放到欧洲国家身上,他们也同样不愿意自己的所有事情都被公布出来,哪怕是大部分都不可以。

实际上大唐在隐秘中进行的科学和工程计划还有很多很多,核工业是这个样子,由于不面向普通人,甚至理论物理学的大学生们在学到这一部分的时候都要被学校要求签署保密协议。而核工程的学生甚至是学校秘密约谈优秀学生,告知国家有一重大机密项目需要新人才,是否愿意加入进来,加入进来可能长时间都会被迫隐姓埋名,但是个人待遇上会有比较大的补偿。这也确实是真的,参与大唐核武器计划的主要工程师们,基本上都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拥有一栋豪宅(笑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