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页

唐军首先拉起的部队是荷兰—比利时联军,这支军队中很多人之前还在跟唐军作战,兵力也并不算多,荷兰方面是一个师,比利时将一个团加入进去了,大约是15万人兵力。

德军自然不用说,那是这场战争中真正的主角。德军原本是已经动员了二十万人的兵力,分别在东线和南线。在俄普奥三国联军形成之时,马恩斯再度动员,将后备力量也要投入进去,不过这时候德国就缺少武器装备和必要的战争物资了,还要大唐进行投入。实际上真正在东线能够作战的,还是布吕歇尔手中的十二万人军团,马恩斯之后又投入了五万人,所以这条战线上德军真正可以利用的兵力也就是十七万了。

波兰一方,大唐通过各种努力,最终使得大部分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军队砖头科希丘什科的波兰人民革命军中,就连之前是科希丘什科上司的亲王殿下,也毅然决然地将手中的部队交给科希丘什科,因为卖国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早晚会把反抗侵略的波军给败光。

德军将普军和其他一些次等武器分配给了波兰人民革命军,波兰人民革命军的兵力提升到五万人。

至少在兵力上,大唐领导的同盟军与俄普奥三国联军基本持平了。

第703章 华沙会战(一):紧缺的弹药

1794年10月,布吕歇尔挥军东进,攻入东普鲁士,而腓特烈·威廉二世也非常光棍,直接放弃了自己的老巢柯尼斯堡,带领最后的五万名普鲁士军队以及普鲁士的一众贵族甚至容克们,进入立陶宛境内,与沙俄军队汇合。

此时战场的形势是,布吕歇尔率领的十二万德军在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一带,第二线五万德军在大波兰省。另一路德军和法兰西国际志愿军,则在德国南部,威胁奥地利。敌对方面,普军从东普鲁士主动撤退,绕道立陶宛进入白俄罗斯,与俄军在明斯克形成会师局面。这一路敌军兵力接近二十万,是最强的一股。而奥地利主力军从小波兰出兵,逐渐接近波兰首都华沙,而科希丘什科率领的反抗军则在大唐同盟军指挥部的要求下,不主动与奥地利人接战,而是逐步向后撤退,寻求与德军合流。

岳震甫中将也是沙场宿将,从北美独立战争时期就开始指挥军队,他的打算是,阻止奥军跟普军、俄军会师,分头歼灭,各个击破。俄普奥三国显然也知道这对于他们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普军和俄军飞速前往波兰,准备接应奥地利军队。德军则立即南下,要抢在俄军和普军赶到之前,给奥军以迎头痛击。

对于德军来说,不利条件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兵力相对有限,两层兵力十七万人加上五万战斗力不太可靠的波兰人民革命军,对比奥地利的十万军队是很多,但是再加上俄军和普军就不太足够了。虽然德军装备上存在优势,但是之前德军轻敌失利的旧事殷鉴不远,此时德军需要装备太多的部队,几乎每一个步兵师都存在弹药短缺的情况。即便是布吕歇尔手中最精锐的三个步兵师,前线士兵只有两个基数的步枪弹,也就是二百发,基本上连续作战三四天,弹药就要告罄。这个情况在炮兵部队更严重,虽然德军基本上每个师都有炮兵团,装备有36门优秀的105毫米sl-75榴弹炮。但这些炮兵很多时间都是有炮无弹的,德军虽然全盘学唐军,但在很多地方还是学得不够,比如后勤一向,无法面面俱到地照应每个部队,出现了比较多的漏洞。

这其实也是正常现象,德军大部分的军队都是新组建的,很多士兵在几个月之前还只是农民和工匠,文化程度也比较低,所以在军队中就不可能像几乎无文盲的唐军那么精到准确。

大唐的援助装备不断地运到德国来,但是德国的运力也不是特别充足,这会儿德国还没有修建直通波兰的火车。各种卡车也数量不足,而供应二十万军队的物资显然是一个天文数字,一时之间问题不少。

甚至为了而解决德军的弹药不充足问题,唐军先行在波兰囤积的唐军自用的弹药,也不得不供应给了德军使用,现代战争基本就是打后勤,大唐就算是经济第一强国,在面对这样的局面时,也有一点头疼。

大唐国防部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尽可能调集东南战区的储备物资,尽快地向欧洲输送过去。而刚刚到位的驻欧唐军,更是不得不清空所有,投入到这场战争里。

唐军特设兵团两个旅约一万人正在赶往波兰,布吕歇尔对所谓的欧洲旅和廓尔喀旅并没有太多期待。因为他知道这两个特设旅都是“非唐人”组建的雇佣兵部队,使用的武器跟他们德军是一样的,没有布吕歇尔翘首以盼的装甲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