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东辉海外领,相对来说唐人的控制比较弱一些,比不上暹罗、真腊这样的海外领。同时东辉海外领中民族成分比较复杂,阿萨姆人(泰人)、孟加拉人、若开人、曼尼普尔人等都生活在这一区域中,他们无力抵抗唐人,只有服从唐人,当然实际上几千年来他们一直都是这么干的,每一次被征服只不过是换一个统治者。
唐人来了之后,带来了新的行政体制,不过受限于人力有限,所以大部分的行政工作还是当地贵族执行的,很多当地贵族根本不会严格执行唐人的税务体制,还是按照老套路来,即便唐人对此知晓,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索性慢慢培养当地的势力,比如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唐化的当地人,慢慢对此进行变革。
本质上东辉海外领中还是比较传统的农业经济,除了唐人开设的一些种植园和公司,生产模式也比较老旧。这里能够向大唐提供相当数量的黄麻等作物,再就是扮演大唐商品的倾销地。唐商的进入,直接击败了当地的商人和英国人,向当地人提供食盐、布匹等各种生活必需品。
吉大港是东辉海外领的首府,天然良港,在十六世纪以后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原本这里是控制在莫卧儿帝国的孟加拉行省中,唐人的西进最后夺取了这座重要港口,并使这里成为了大唐东辉海外领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大唐长久以来都秉持自由贸易的精神,所以即便是自己的海外领也都开放其他国家的商船进行贸易活动,当然其他国家的商船必须缴纳高额的关税和各种杂费,这是因为其他国家没有向大唐开放自己的港口。近在咫尺的英国人也会来吉大港进行一些贸易,只不过贸易量相对有限。在商品竞争上,欧洲列强包括英国在内都是全面落后给大唐的。无论是他们的纺织品还是其他商品,都难以在价格和质量上与唐货媲美,更别说本身他们还有歧视性关税。英国人基本不会往吉大港输入来自英伦的工业品,而一般都是专卖品,比如波斯的地毯,印度的工艺品之类的东西,这类特产类商品数量比较小,利润也不算很高。让英国人不太满足,不过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东辉海外领被唐人控制,绝大部分日用商品都是来自大唐,这是他们无力改变的现状。
大唐在印度洋的势力相对亚太地区要小得多,甚至吉大港虽然成立了水警区,但一直以来只有两艘虬龙级炮艇,而英国人已经在英属印度部署了自己由唐人改装的蒸汽铁甲护卫舰。这也让英国人少有的在唐人面前扬眉吐气了一回。可是英国人是不敢在海上怎么挑衅唐人的,不久前他们在海上遭遇了大唐海军的一艘炮艇,原本想要吓唬吓唬他们,谁知道这艘炮艇随即飚出了20节的高速,把他们甩得连影子都看不到了。再加上唐人随时都可以向这里派出规模更大的舰队,而且在东辉和相邻的缅甸海外领,唐军有着上万兵力,是英国人绝对不敢挑战的。因为只要他们这么做了,唐人就有借口一路打到孟加拉,甚至深入印度的腹地。
英国人对于唐人的恐惧是在不断刷新着的,七年前唐人一路从暹罗打了上千公里,打到了孟加拉,让英国人瞠目结舌。这是一种他们无法理解和做到军事能力,关键是唐人不仅能够突进这么远,而且在事后还居然控制住了这些区域,虽然这种控制力并不算强,但是已经足够将这些地区宣布为自己的土地了。
所以英国人在南亚的主要策略,还是限制唐人的发展,与他们保持和平,而另一方面鲸吞蚕食土邦势力,最终形成次大陆的制霸,以获得对唐人的竞争优势。
第436章 孟加拉湾中的舰队
孟加拉湾的海域上,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护卫舰正在巡航。英国有着大量的殖民地和珍贵的海上航线需要维护,在1765年后,赢得七年战争的英国,派遣官员与印度名义上的主人,莫卧儿皇帝签订条约,印度主权丧失,与东印度公司共同管理国家。自此,英国人更加用心地在操持这个庞大的家产。特别是在英国失去了最重要北美十三殖民地,又在西大西洋地区遭到了大唐海军的重创,使得英国更加在意英属印度。
18世纪末的英国还无法称得上是什么日不落帝国,她的殖民地数量现在实际上已经被大唐共和国超过。英国现在的殖民地在欧洲是直布罗陀,爱尔兰并不算是。在美洲只有加拿大还看得上眼,剩下的就是牙买加、百慕大群岛一类的地方。1786年大唐插手支持西班牙,使得英国人放弃了对伯利兹的夺取。在西非,英国拥有黄金海岸(加纳)等一些据点,主要就是进行奴隶贸易和获得少量的当地特产。最大分量的,也就只有印度了。
大唐抢在英国人之前殖民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国人的船只只要被发现接近大洋洲的陆地,就会遭到打击,这个大唐驻英使馆是一字不差地转达给了英国人。
反观大唐,本土不仅已经占据了北美的西部的半壁江山,海外领也包含夏威夷、固威、奥羽、澳洲、新西兰、新喀里多尼亚、巽他、暹罗、真腊、三佛齐、缅甸和东辉等地区,无论是质量、数量上都已经远超英国。
英国好不容易与大唐签订条约,争取了大唐不对印度动手条件(会不会履行是另一回事),自然对印度格外着紧。甚至为了维护英属印度的利益,英国还派出本身就比较紧张的新式战舰,来到英属印度。